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大學部分學生——

接續點亮助學星火(守望)

人民日報記者 顧春
2023年04月10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姜博豐、鄭福軍、陳澤文、高明合,(見上圖,從左至右,受訪者供圖)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2017級混合班學生。大三換校區后,4人成為室友,同住在313寢室。如今,4人都在浙江大學讀研。2022年9月開始,4人以寢室名義共同設立了“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313助學金”,每個月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500元,用於資助來自西部地區有困難的浙大學生。

  見到高明合時,他剛結束實驗室的組會。“最近福軍還在上海實習,我們也都在忙著論文、實驗、面試。雖然各忙各的,但大家每天都會在寢室群裡分享見聞,感覺還住在一起。”高明合笑著說。

  高明合、姜博豐、陳澤文、鄭福軍4人的緣分始於2019年。

  “福軍、博豐、澤文是竺可楨學院混合1704班的,我在混合1702班。大一大二時我們都在紫金港校區,因為同一個班級,所以他們3個先是住在一個寢室。”高明合告訴記者,因為混合班的同學們專業都不一樣,大三大四有些同學需要留在紫金港校區,有些則要搬去玉泉校區。

  “當時學院告訴我們可以優先自由組合,剩下的再進行分配。因為我們4個人都要去玉泉校區,所以我們商量了一下,進行了寢室重組。”高明合說。

  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金

  2022年9月,“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313助學金”正式啟動。

  每個月的第一天,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都會收到備注為“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313助學金”的一筆捐贈。

  設立助學金的念頭,起源於高明合在本科期間,在浙大教育基金會的一段實習經歷。后來他去貴州支教,堅定了助學意向。“去年3月,我在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我們學校外語學院的校友在畢業10年后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基金的事。”高明合說,“讀完文章后特別激動,我想,這麼好的事,我們為什麼不做呢?”

  4人一拍即合。“去年3月,明合第一時間電話聯系到我,告訴我他們想要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金的計劃,並向我咨詢具體操作流程。”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發展聯絡專員危宇頔說,“那時明合還在貴州支教,所以我們通過線上溝通敲定細節,線下則由我與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對接落地。”

  “每一筆捐贈到賬,學校教育基金會都會及時向我們反饋。每月首日,我還會收到浙大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沈黎勇老師發來的感謝信息。”高明合打開手機,給記者看了一張他3月收到的公益事業捐贈統一票據,上面清晰地寫明了項目名稱、捐贈金額、收款單位等信息。去年9月起,4人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金。

  愛心在校友間持續傳遞

  如今在浙江大學,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金早已不是個例。

  沈黎勇告訴記者,最早設立寢室獎學金的外語學院校友,同寢室4人在2019年5月浙江大學校慶期間,與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簽訂了一份無固定期限的捐贈協議,設立了“浙江大學外語學院229助學基金”。

  “截至目前,‘229’已連續資助了45個月,每個月800元,捐贈金額已累計達3.6萬元。”沈黎勇介紹,這筆善款主要用於資助該校外語學院家庭困難的本科生。之后,這一做法在浙大校友間引發了“連鎖反應”,從“229”到“325”、“433”、“313”,類似的愛心傳遞,在浙大持續出現。

  沈黎勇介紹,外語學院另一個已畢業的“325”寢室3名校友,去年5月校慶期間與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簽訂了一份每年5萬元的捐贈協議,持續捐贈25年。“這個數字也很有意義,因為去年正好是浙江大學125周年校慶。”沈黎勇說。

  計算機學院1994級的一名校友看到寢室捐贈的故事,馬上跟同寢室室友們商議,去年5月設立“計算機學院1—433助學基金”,用於資助2名困難學子,從大二到大四連續資助3年。

  在贈人玫瑰中感受溫暖

  去年,當高明合在寢室群中發起助學號召時,4人的一拍即合並沒有讓他感到意外。“首先我們很有默契,另外我們有相似的志願服務經歷。”高明合說。

  2021年8月,作為浙大第二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湄潭分團團長,高明合前往貴州湄潭中學擔任物理老師,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助學工作。其間,通過家訪,他對同學們的家庭情況有了一定了解。

  “支教一年間,我感觸很深。如何能以自己的力量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接受教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結束支教后,高明合回到學校繼續研究生學業,仍舊時常挂念那裡的孩子們。

  去年11月,高明合收到了一條視頻,是下一屆支教團成員到他曾任教的班級進行宣講時,同學們一起錄的。“高老師,我們想你了!”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讓高明合感動不已。

  實際上,在高明合發起號召之前,寢室的其他3人也早已萌生了資助貧困生的想法。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更加能夠感受到知識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性。”2019年暑假,鄭福軍去青海支教,其間他了解到一些學生由於家庭原因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剛到支教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比我想象中要好,但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鄭福軍回憶道,“一些孩子想的是高中畢業后就出去打工掙錢,我覺得太可惜了。”

  不僅要為學業努力,還要為生計發愁,這成為許多貧困生求學之路上的阻礙。“前兩年我的家人罹患重大疾病,住院費用較高,因此在校期間,我也曾因為要解決生活費做過家教兼職、賣過花、送過貨。”姜博豐說,“記得當時有一個家教工作位置在非常遠的地方,來回通勤就要兩個多小時。有時課業繁忙,還要在地鐵上寫論文、編代碼。在學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身體很容易吃不消。”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姜博豐告訴記者,2021年研究生入學時,他完成了困難生認証,憑此可以申請助學金或獎學金。今年1月,他還收到了工程師學院下發的生活困難黨員慰問金。“當明合在群裡提到設立助學金時,我覺得這個想法不僅好,更是我的一份責任。”

  作為寢室年紀最小的學生,陳澤文告訴記者,在參與過的一些公益活動中,他結識了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同學,但一直沒想好該以怎樣的形式去資助。高明合的提議,讓他醞釀許久的想法得以實踐。

*** ***

  “313”的4名同學約定,要將這筆助學金堅持下去,至少20年。

  “讓有能力、有機會、有才華的人不受其他條件的制約,投入自己所熱愛的領域,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我們以寢室名義設立助學金的初衷。我們希望通過助學金,盡可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高明合說,“我們只是星星之火,但如果能夠帶動更多同學加入資助隊伍,繼而形成燎原之勢,那我們也算是作出一點貢獻了。”

  說起20年之約,高明合告訴記者,20年之后,寢室4人在哪兒、過著怎樣的生活都還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4人一定會堅持資助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0日 06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