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浙江站

浙江青田:千年農韻譜出共富新曲

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
2023年05月26日15:57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一粒米”“一條魚”“一座城”,這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讓浙西南一座古城打出了農業金字招牌。

青田,是浙江有名的僑鄉,縣城街道兩邊咖啡店、西餐廳、進口商店比比皆是,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青田鄉村,又有一番新的感受。

好環境出好農產品。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提起種地,青田縣方山鄉根頭村村監會主任林恩革一下打開了話匣子,話題直奔當地有名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青田稻田養魚歷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稻田養魚,並傳承至今。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該系統以稻養魚、以魚促稻,充分利用了各種自然資源,是種養業有機結合的典范。

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的養殖方法在青田已流傳上千年。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深入推進,是持續深化“千萬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浙江充分發揮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和文化優勢,全省現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4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4項,總數均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青田縣做好“一粒米、一條魚、一座城”的“三個一”文章,通過建立“生態+”“品牌+”“互聯網+”機制,探索把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價值轉化為產業經濟價值。

最先感受到這股致富“春風”的是當地村民。“稻田魚是每桌必點的,客人都是奔著這個來的。店裡一共8張桌子,‘五一’期間一天招待四十幾桌客人,你說這翻桌率多高!”龍現村農家樂老板吳勇強興奮地介紹。

龍現村每戶農家樂都有一個用來放養稻田魚的小池子。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嘗到甜頭的吳勇強與村裡另外三位村民作了個決定:復墾開荒,讓更多人喜愛上青田稻田魚。

吳勇強介紹,合伙人裡有2個人是從意大利、西班牙返鄉的,2020年開始,4人將想法落地,開始進行土地承包、墾荒、蓄水、栽種、投魚苗等,截至目前,累計投入了200多萬元。如今,成果初顯,“不僅稻田魚售價好,水稻最便宜也要賣到一斤5元錢。”

“村裡的白鷺太多,會吃魚苗、稻穗。”看似吐槽,但吳勇強臉上露著笑容,“有白鷺,正說明咱們這環境好!”

同樣是依托稻魚共生文化,厄瓜多爾青田同鄉會首任會長、榮譽會長楊小愛做起了另一篇”文章“:投資2000萬打造了“世界農遺中小學生研學營地”,涉及農遺文化酒店、農遺試驗田、農遺樂園等設施。

“我希望能夠把僑二代、僑三代以及外國友人帶到青田來研學,感受青田魅力。”楊小愛說。

除了稻田魚、大米外,相關文創產品也備受游客喜愛。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1200年前的農民智慧,經過保護與傳承再煥新生,為百姓致富開辟了新路徑,譜寫出一首共富新曲。據統計,2022年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總種植面積6.04萬畝,其中水稻平均畝產480公斤,田魚平均畝產29.5公斤,全縣稻魚產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同比增長5.6%。

(責編:張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