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化賦形的浙江龍泉章法

2023年5月26日,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啟幕亮相。
這片197畝的原工業遺存區,拭去光陰的塵埃,成為龍泉極為引人矚目的城市文化客廳。
打造如此重量級的文化地標,表層邏輯是借助景德鎮陶文旅集團的商業運作之力、導入明星建筑師和他們的符號化作品,來獲得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但這種流於表象的觀看,容易遮蔽規劃者深層的設計思路——將文化作為城市的再生工具,創新發展出種種促進繁榮振興的契機,使文化不僅是反映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更成為表明一座城市的態度、主張和精神。
回撥時間的指針。“八八戰略”實施20年來,龍泉以文潤心、以文興業、以文惠民,潛心塑造“文潤龍泉 臻致品質”品牌助力高質量發展,在融合厚重歷史底蘊、光榮革命傳統與當代人文精神的過程中,凝結出無形的價值觀浸潤人心,使傳統文化與新興業態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加速了社會審美演進與產業新陳代謝。
事實上,宋韻、劍瓷、耕讀等文化投射於這座城市的哲學,就是在無數形式之美與內涵流變中有破有立、不斷達成新的平衡。文化的價值,也正是在這持續的破與立中,越來越鮮明地影響著城市形象,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力量。
守正創新:文脈賡續煥活力
漫長的歷史、風土、人情,繁衍出復雜而精妙的文化系統,形成差異性的地方敘事和盤根錯節的精神根系。
在龍泉,對“宋”的追尋,猶如一門文化顯學。位於小梅鎮大窯村的亭后窯址上,考古專家仔細探尋宋元明時期的青瓷發展、工藝傳承脈絡,與近年來《還原繁華——宋朝的龍泉》《“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等10余部理論成果及《千古大窯圖》的亮相形成了精妙的學術呼應,也印証了龍泉人的文化自信——龍泉青瓷在宋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2023年2月28日,“天下龍泉——龍泉青瓷·寶劍傳承與創新展”在湖北省博物館啟幕,200余件古今龍泉青瓷、寶劍作品參展,數量創下歷史之最。
如果說,考古和展覽讓龍泉文化獲得了學術上的高度,那麼世界青瓷大會的舉辦、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的啟幕,則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5月下旬,位於文創街區的望甌·美術館落成,成為全國各地藝術家策展辦展的首選之地。這並非一座以古色古香彰顯傳統的美術館。在棱角分明的白色外立面上,直線與折線相交產生尖銳的碰撞,是標志性的解構主義建筑語言。
毋庸置疑,建筑是城市中極具識別性的物理表征,與當地的生活狀態、社會關系、精神譜系維系得最為密切久遠,龍泉人顯然正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對歷史文化的創新性解讀。事實上,在文創街區中,美術館、活動中心的四梁八柱都是老舊廠房的遺存,高聳的水塔和煙囪,則是上個世紀留下的真實工業印記。
傳統與現代的無縫對接,傳遞出龍泉文化所具有的和諧、包容、怡然的氣質,也對應了文化世代傳承至今的在地性需求,使文化之光以前所未有的亮度和熱度,普照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在位於龍泉市西北邊陲的住龍紅色小鎮,紅色文化的活態傳承同樣令人耳目一新。
作為浙江省重點革命老區,這裡曾是粟裕、劉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浙西南的扎根之地。在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進程中,住龍成功打造出“紅綠山水、淳美住龍”鄉村旅游品牌,蹚出了一條“紅色+綠色”的革命老區發展新路,旅游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超過了1200萬元,為“以文化為共同富裕先行”的目標落下了精彩的注腳。
優質共享:幸福就在家門口
甌江之濱,龍泉山下。
人們在此欣賞融入當地山歌、山水、文化的《三春與高機》大型越劇演出,參觀拉斯海馬酋長國出土瓷器與中國瓷窯址考古成果對比展。這些陽春白雪的藝術表現形式,對龍泉人而言並沒有曲高和寡的突兀,相反,這其實是他們生活的日常。
在龍泉,文化並非單純智性和想象力的作品,更是一種整體性的社會生活方式——在信步可至的城市書房,人們既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也可以來一場酣暢淋漓的體育運動﹔隨著夜幕降臨,人們在優美的甌江綠道上或起舞,或疾行,隨處可聞歡聲笑語。
與這樣的舒適宜居感相映,在“八八戰略”實施20年的成績單裡,龍泉的文化答卷格外亮眼——城市文化客廳、城東綜合體、龍泉青瓷博物館等地標建筑開門迎客,九姑山公園、龍淵公園、甌江綠道、留槎洲公園等標志性工程精彩亮相,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寶劍小鎮、青瓷小鎮等文旅組團靚麗蝶變,一批城市書房、百姓健身房、游步道建成投用……隨著“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成功打造,龍泉的公共文化場館和公共文化空間的地域分布更均衡,也更接地氣。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城市書房 百姓健身房”兩房合一的示范點,“龍泉書房”集“書房+健身+休閑+文創”於一體,而引入第三方的運營模式,也使其得以實現“造血式發展”。
“免費的閱讀健身空間吸引了人流,使我們在書房內設置的甜品咖啡空間成了熱門打卡地,維持了收支平衡。”書房運營負責人蔣婷婷告訴記者,她的團隊在龍泉從事零食甜品行業已有5年,“我們把過去積累的經驗和營銷技巧,與書房的資源優勢相鏈接,成功打破了‘公共服務隻能靠輸血運作’的刻板印象。”
這些看似並不起眼的細節創新,以點帶面,培育出蓬勃的經營主體,增強了文化領域的微觀活力。目前,龍泉已建成103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觸角延伸至城市、鄉村的每個角落,在免費開放、空間環境、智慧服務、文化活動等方面,為城鄉居民帶來家門口的高質量文化生活。
事實上,“15分鐘”不僅是一個時間尺度,還是衡量生活幸福感的標尺。“八八戰略”實施20年來,龍泉在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進程中,始終視文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變量”,將人們對文化的現實需求置於首位,並將有效滿足這些需求作為“有形之手”的施展空間,不斷放大資源優質共享的社會效益,使當地百姓成為受益者。
價值轉化:千年劍瓷綻芳華
2019年,中國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政府古物與博物館部、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朱爾法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得出了令龍泉人倍感自豪的結論——歷史上的龍泉青瓷在古代海上絲路貿易中充當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角色。14世紀中期,龍泉青瓷在伊朗南部地區的貿易量中佔比達90%。
千年以前,劍瓷帶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千年以后,龍泉以文化創意、標准化手段驅動傳統青瓷制造業革新。一組組數字,彰顯出不容忽視的文化軟實力:目前,龍泉劍瓷企業已超過1000家,從業人員逾3萬人,特色小鎮、景區、產業園、科創園、電商園、小微企業孵化基地的梯隊產業發展空間基本形成。近5年,劍瓷文化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劍瓷電商銷售額年均增長40%以上。
多年來,龍泉致力於復興劍瓷文化、振興劍瓷產業,在深化與故宮博物院、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戰略合作過程中,通過舉辦系列高規格文旅活動和高品質巡展,借勢借力宣傳“天下龍泉”城市品牌,同時實體化運作推廣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平台——龍泉青瓷寶劍商城,以數字賦能、融合創新,高質量培育特色競爭新優勢,做深做實劍瓷文化“深化”“物化”“轉化”工作。
走在龍泉寶劍小鎮的青石路上,水池台榭、古代鑄劍的場景近在眼前,從鑄劍房、磨劍坊到寶劍展覽館,素雅復古的唐宋風格建筑裡,傳承千年的鍛劍工藝流程被完整重現。
“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本來就是豐富生動的,劍與瓷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揭示出來了。”第一批入駐寶劍小鎮的夏飛告訴記者,隨著歷史文化內容的不斷加入,他的直播間人氣迅速上升,近期單是在網絡平台就成交了1000多把劍,一款由他獨立設計打造的“神鷹劍”,更是成為線上爆款。
文化軟實力,直接關系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競爭力。與保持經濟穩健增長不同,增強文化軟實力面臨的也是一種“軟性”的、難以量化的挑戰,對此,龍泉亮出了與眾不同的招式——
依托甌江兩岸、留槎洲公園自然環境和景觀建筑,龍泉打造出“天下龍泉·風華宋韻”沉浸式演出,結合聲、光、電等藝術創意和舞台演繹,立體式呈現青瓷寶劍文化、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過創新青瓷產業鏈融合發展,實現“藝術瓷與日用瓷並進、傳統傳承與創新開發並存”,對傳統工藝進行合理的再設計、再創造﹔
建設“龍泉青瓷非遺產業在線”數字應用,探索運用數字建模、3D打印、自動窯爐等新技術,在青瓷產品中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時尚元素、情感紐帶,推動青瓷文化產業實現傳統向現代的創造性轉化﹔
精心規劃建設青瓷文化創意園、青瓷寶劍苑、青瓷電商園等創業者的“造夢空間”,不斷激發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源源不竭的創造力,依靠平台的托舉,更來自人才與智慧的涌現。隨著窯望·青創園眾創空間的21家青年青瓷創業團隊順利落戶、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邑空間的63位創業青年紛至沓來,龍泉這座青年發展型城市正以文化為紐帶連接古與今,賦予傳統和內涵以形象,一生萬物,生生不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