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我的亞運故事㉒

王一安:讓亞運會志願者培訓用上“黑科技”

方彭依夢
2023年07月06日14:10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各項准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為確保這場盛會的順利召開,亞運會志願者培訓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亞運會志願者培訓是確保志願者具備服務能力的重要環節,培訓內容包括文化禮儀、溝通技巧、崗位技能和安全防范等方面。

為進一步做好賽事志願者服務工作,為亞運賽事提供更優質服務,在杭州亞組委指導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杭電”)國際教育學院院長王一安帶領團隊整合杭電在計算機、AI技術以及語言和跨文化教學改革上的資源,根據亞運會志願者培訓需求,研發打造了“亞運賽事國際志願者語言與跨文化交際培訓虛擬仿真實驗平台”。

“亞運賽事國際志願者語言與跨文化交際培訓虛擬仿真實驗平台”界面截圖

“各位同學,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亞運賽事國際志願者語言與跨文化交際虛擬仿真實驗。這個實驗是為了傳授志願者在亞運賽事中應當具備的知識、技能而開發的。”近日,走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語虛擬仿真和智能評估中心,實驗平台開發團隊負責人王一安正在為亞運會賽會志願者們介紹平台使用方法,“請大家戴上VR眼鏡,我將帶領大家沉浸式體驗亞運會擊劍賽事,以及與外國運動員的跨文化交流。”

王一安的亞運故事始於三年前。

“本屆亞運會,杭電將承辦杭州亞運會擊劍比賽,因此,2020年,學校派我到杭州亞組委外聯部挂職一年。我與亞運的緣分由此開啟,並持續了三年。”王一安說。

同年4月,王一安開始帶領團隊對“亞運賽事國際志願者語言與跨文化交際培訓虛擬仿真實驗平台”進行開發。經過一年的努力,平台順利搭建運行。

王一安表示,開發這個虛擬仿真實驗的初衷基於兩點:一是考慮到亞運會志願者培訓工作量大、任務重,傳統的、面對面的志願者培訓方式時間長、成本高﹔二是在交流中發現,新一代志願者更喜歡虛擬的、游戲式的、線上的培訓方式。

實驗平台開發研討會。受訪者供圖

“希望通過平台的開發,能夠讓志願者實現遠程沉浸式培訓,在練習過程中對擊劍規則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提高其將英語作為交流的語言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以及在國際賽事中與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群體交往、處理跨文化沖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王一安說。

杭電是一所在電子信息上有著鮮明特色的高校。因此在平台開發過程中,開發團隊將3D建模技術、AI智能語音評測、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充分融入實驗中,共設置了五個關口,整個過程像打游戲闖關一樣,逼真、高效且富有趣味性。

據了解,整個體驗過程全英文進行,前兩個關口幫助志願者了解擊劍比賽的規則和術語﹔第三個關口是讓志願者學習杭州亞運會的相關知識以及杭州的城市文化﹔后兩個關口是讓志願者了解如何與外國運動員、外國裁判進行跨文化溝通。

志願者們正在通過該平台體驗擊劍並學習相關知識。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2021年9月,該平台已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台上線,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志願者隻需注冊登錄就能開展培訓。“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來到杭電外語虛擬仿真和智能評估中心,戴上VR眼鏡,身臨其境地進行體驗。”王一安介紹,在亞組委內部完成測試后,該平台已納入亞運國際禮賓和語言服務志願者培訓系統。

人工智能技術的復合應用,讓志願者、服務對象、志願服務情境等都實現了高度仿真。通過系統平台,志願者們可以參與到一個高度擬真的亞運會擊劍賽事及跨文化交際的場景中,一步步完成相應的訓練任務,從而提升亞運會知識、擊劍知識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真實體驗在亞運會期間、在杭電校園內的跨文化交際情境。

志願者們戴上VR眼鏡參與高度擬真的場景交流。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據了解,該平台所有實訓數據均可通過AI智能語音評測系統進行實時評測,並為每位志願者形成學習檔案。王一安表示,全國的亞運會賽會志願者都能免費使用這一平台進行自主語言培訓,特別是跨文化交際情境應用環節,對所有比賽的志願者培訓都適用。

目前,王一安在杭電亞運場館運行辦公室承擔語言主管的工作。“亞運的腳步日漸臨近,希望這個平台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志願者。同時,也歡迎大家來杭電觀看擊劍比賽,相信我們將會為世界呈現一屆精彩絕倫的亞運盛會。”王一安說。

往期回顧:

我的亞運故事㉑︱周珍:智能場館裡的人工管家

我的亞運故事⑳︱邱峻熙:做好亞運會的“小主人”

我的亞運故事⑲︱易苗軍:全力以赴 確保賽事萬無一失

我的亞運故事⑱︱丁露赟:講述西湖故事 詮釋杭州韻味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⑯︱章俊杰:講述亞運會獎牌“湖山”“誕生記”

我的亞運故事⑮︱徐文斌:用專業守護亞運賽場

我的亞運故事⑭︱程穎:讓亞運聲音傳到世界各地

我的亞運故事⑬︱蔡偉:以刀為筆 刻畫屬於杭州的亞運記憶

我的亞運故事⑫︱李怡文:助力亞運 全力守護平安賽事

我的亞運故事⑪︱朱小煒:讓玉樹孩子赴一場“亞運之約”

我的亞運故事⑩︱王呈鷺:採火使者聚青春之光燃亞運薪火

我的亞運故事⑨︱印詠梅:“武林大媽”技能滿滿迎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⑧︱張雪根:百份報紙“講述”中國百年體育史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我的亞運故事⑥︱沈鑫輝:一磚一瓦筑夢“家門口”的亞運會

我的亞運故事⑤︱王昀:亞運火炬“薪火”背后的故事

我的亞運故事④︱徐小兵:用熱愛支撐起另一段體育人生

我的亞運故事③︱倪飏:護航亞運的“零碳”工程師

我的亞運故事②︱施依露:微笑點亮亞運航班服務窗口

我的亞運故事①︱吳海燕:妙手丹心織就亞運“雲舒霞卷”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