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壩生態化改造 魚兒“輕鬆地回家”
麗水80條河道打通魚類洄游“生命通道”

10月27日,麗水市蓮都區西溪、梁村溪等4條河道的48座堰壩生態化改造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其專設的洄游“魚道”,讓魚兒能輕鬆地找到“回家的路”。據麗水市水利局統計,到目前該市已投入1.6億元,完成477座堰壩的生態化改造,80條河道的魚兒洄游暢通無阻。
有“六江之源”之稱的麗水,境內有河流超千條、堰壩過萬座,僅136條縣級以上主干河道上就有大小堰壩1392座,平均1.5公裡就有1座堰壩。
“過高、過密、過陡的堰壩,影響水生動物洄游,阻斷了魚類的‘生命通道’。”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斌說,據實地調查,此前麗水市隻有11座堰壩建有“魚道”,佔比不到1%。
洄游習性對於魚群種族和繁衍舉足輕重,但一座座堰壩,成為魚兒洄游難以逾越的“門檻”。如何讓麗水甌江流域的魚類輕鬆找到“回家的路”?麗水市借甌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列入國家“十四五”首批項目契機,於2021年6月出台《麗水市生態堰壩建設指引》,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修復堰壩,打通水生動物洄游“生命通道”。
麗水市縉雲縣好溪流域的杜橋堰2022年完成了生態化改造。為確保魚類暢快洄游,在堰壩主體右側以嵌入方式增設洄游通道。考慮到魚類洄游條件,洄游通道坡度約41度,每隔2米還設置了緩沖區,魚兒游累了“可歇歇腳”。
麗水市遂昌縣鬆陰溪段龍潭堰的生態化改造同樣體現匠心。“S”型堰壩可減緩洪水的沖擊力,洄游通道位於堰壩一側,“三級跌水”具有“充氧”效果,讓魚類等水生動物過壩自由輕鬆。
魚翔淺底,水清岸綠。在麗水市蓮都區太平鄉巨溪河段新改造的城頭三號堰壩附近,成群的小石斑魚暢游嬉戲。“自從堰壩改造后,溪裡的小魚又多起來了。”城頭村村民劉愛仙說,原先的老堰壩是土法壘造的石頭壩,雖結實堅固,但封堵了魚兒的洄游通道。巨溪流域“村級河長”謝大軍說,堰壩改造留足了洄游通道,還降低了落差,而且造型美觀,為河道增添了一道風景。
麗水市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張威介紹,2023年內該市將爭取完成550座堰壩的生態化改造,修復連通100條河道的水生動物洄游通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