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天台:“三大引領”打造鄉村治理新示范

2023年11月29日15:22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初冬的台州市天台縣平橋鎮張思村,小橋流水,美景如畫。宗淵書院裡,別開生面的“頭腦風暴”已經開啟,新鄉賢們從各地趕來,相聚一堂,為鄉村治理開良方。

近年來,平橋鎮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出發點,在鄉村治理的道路上大膽探索、有力實踐,除調動鄉賢參與外,還提煉出了黨建、文化、改革“三大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經驗,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新飛躍”。近日,平橋鎮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黨建聯建 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2021年,總投資2500萬余元打造峇溪谷樂園﹔2022年,150戶農戶入股峇溪谷樂園,多個“綠水青山”項目創造經濟收入超500萬元﹔2023年,打造沿溪景觀帶,建設水上風情樂園……翻開平橋鎮峇溪村近幾年的“大事記”不難發現,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真正走出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美麗蝶變路。

然而,這條路並不好走。峇溪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對於村裡已定的發展規劃,村民們更著眼於“小村”,在項目推進、村民自治等方面意見並不統一。對此,峇溪村打破傳統單一農村黨組織模式,將自然村按隊劃分為11個網格,把黨支部架構在每個網格治理單元上,黨員就如“移動探頭”,網格就如“微型服務站”,通過黨建引領網格和黨小組微格治理,第一時間了解村民想法、答疑解惑,同時協調解決矛盾糾紛、治安問題。獨具一格的鄉村治理體系,將村民擰成一股繩,一同發力、齊心建設家園。

以黨建引領為“核”、不同治理形式為“元”的“一核多元”治理結構,推動了當前鄉村治理效能優化。據了解,平橋鎮突出頭雁領航作用,根據每個村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個性化責任清單,制定考核辦法,切實讓村干部扛起“政治擔當”“治理責任”。同時創新實施“黨群服務集市日”機制,充分盤活鎮村黨群服務中心資源,通過“定點+流動”“線下+線上”“坐班+上門”相結合,解決群眾身邊各類“關鍵小事”,推動空間、資源、服務一體融合。

2023年以來,平橋鎮依托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黨群服務集市日”活動280余場,服務群眾超1.5萬人次。

文化浸潤 打造和合善治樣本

“用和合文化治理鄉村,棒!”11月7日,和合文化論壇“海外青年台州行”的印度籍嘉賓Priyanka Kumari參觀平橋鎮張思村時,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達贊美。

近年來,張思村將和合理念滲透到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全過程中,通過和合實現民主,促使村民自治基因活躍起來。

“大到工程項目款,小到垃圾分類點位,我們都實施民主決策和群眾監督。”張思村黨委書記陳海強表示,張思村人口多,村裡就通過搭建“和合班子”,推行重大事項協商民主“三環五步法”、村級民主決策五步法等實現民主決策。另一方面,成立監督領導小組,村民選出代表參與其中,對項目建設、資金收支等情況開展全過程監督,做到“一旬一公布,一月一公示”,最大程度調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活力。

和合善治,浸潤人心。近年來,平橋鎮通過建設和合法律服務站、“金鑰匙”和合調解室等法治文化陣地,健全和合信訪、和合調解工作機制,不定期開展各類普法活動等,創建民主法治村,使村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推進矛盾糾紛“案結、事了、人和”。目前,全鎮行政村法治講堂及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創成省市級民主法治村54個。

改革創新 打造“共富版”鄉村治理新格局

秋日的平橋,山鄉田野滿是豐收的景象,東林片區的一些農戶卻樂得清閑。原來,90后回鄉創業青年龐榮華,早就帶領鄉親們走起了科技增產增值的新路子,讓農民當起了“甩手掌櫃”。

利用無人機噴洒農藥技術,一個人一天可作業300畝農田,實現效率翻倍﹔利用稻谷烘干技術,一天可以烘200噸稻谷,輻射面積達到5000畝,可減少因天氣導致的損失……用科技創新為農戶減負增收,4年來,龐榮華帶領的團隊已服務農戶73家,植保面積達到5萬畝次,教會13人使用無人植保機,共為農戶節約資金25萬余元。

改革創新,打造“共富版”鄉村治理新格局,是平橋鎮立足新時代要求的努力目標。為此,該鎮邁出的第一步是人居環境整治,打造和美鄉村集群。平橋鎮以人居環境為突破口,通過實施督查曝光引航、示范創建引領、典型宣傳引路等“三大行動”,將轄內70個村構建成“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移村換景、村村見景”的詩畫大花園。

第二步是通過產才融合、引育結合,讓人才為鄉村的精准治理、高效治理賦能。目前,該鎮建立農藝大師工作室2家,6名農藝大師與鎮內各領域“鄉土專家”組成教學團隊,圍繞農業技能、自然地理、法律法規等系統培訓鄉村振興人才500余人,培育農創客75人。

第三步是拓寬強村富民渠道,實現群眾物質與精神的“雙滿足”。平橋鎮深化“共富十法”,通過建立抱團持股共富機制,實行“村集體+農戶”模式,推動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打造共富聯合體。與此同時,當地建強用活農村文化禮堂,塑造鄉村集體認同感精神層面的載體。目前,全鎮已實施“抱團持股”項目6個,帶動21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00余萬元、低收入農戶年增收超25萬元。(奚海東)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