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

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等4項考古最新進展。
此次發布聚焦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考古發現和最新科研成果。其中,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新發現的收獲包括:一是通過對北村中村南王廟遺址調查發掘,以及瑤山外圍太平塢等聚落結構新線索的分析,建立前古城時代良渚遺址群聚落分布的框架認識﹔二是基於遙感和地信分析,結合考古勘探發掘,揭示良渚水利系統復雜結構,為全面認識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提供重要線索,深化了良渚中期階段聚落結構研究﹔三是建立了一套基於遙感、地信、水利與考古相結合的古代山塘水壩快速調查分析方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告訴記者,此次公布的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新發現的各項收獲,互相存在聯系,並為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大的時空框架。
對於主要由生土堆砌的水利系統設施來說,由於蘊藏的遺物或者人工痕跡非常少,採用傳統的地面調查或者考古鑽探等方式,往往無法發現。因此,在近十年間,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隊摸索出了一種新的方法,能夠快速地尋找到水利系統遺存。
“利用這種新的方法,我們已經在良渚古城周圍尋找到了20多條水壩遺跡,並且對部分水壩進行了碳樣測年。我們還在紹興等地,利用同樣的方法尋找到了大量水壩遺跡。”王寧遠說,這種古代山塘水壩的快速調查分析方法,是一種考古方式的創新,將極大地促進水利考古的發展。
在水壩遺跡的發現基礎上,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隊結合此前的考古發現,構建出了良渚先民如何從滿天星式地散落居住,一步步聚集起來,形成統一的信仰,最終建立起偉大城邦的過程。
王寧遠解釋,這次的新發現初步廓清了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筑帶有城牆、外郭的良渚古城等3個發展階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的演進過程,也顯示出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我們構建好大的框架后,下一步就要開始探索細節部分。”王寧遠說,如現在還存在良渚古城遺址的水利系統是如何運作、古城的各個區域有哪些具體功能等問題需要探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會涉及環境、水文等多個方面,需要多學科人才輔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