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迎新春 年味濃

2024年02月04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龍騰賀歲 平安喜慶

  人民日報記者 陳然

  貼春聯、挂燈籠、逛年宵市場……進入農歷臘月,春節便牽動著香港市民最朴實溫馨的情愫。為迎接農歷甲辰龍年,家家戶戶忙碌起來。

  逛花市是香港的傳統年俗,寄托著香港市民的美好期盼。在位於香港旺角花墟的繽紛園藝花店裡,電話響個不停、訂購單成沓摞起、店員忙前忙后招呼客人……“蝴蝶蘭寓意‘花開富貴’、金橘象征‘大吉大利’、盆竹代表‘竹報平安’,這幾款銷量最好。”店員告訴記者。

  “春節裡,大家走親訪友、盡展笑顏,當然要多買些鮮艷的年花,錦上添花嘛!”顧客程小姐向記者展示購買的花卉,道出新春願望,“祝願全家人平安健康,香港活力滿滿、越來越好。”

  逛街購物、置辦年貨,香港中環人頭攢動。這裡的特色年貨琳琅滿目、供銷兩旺,不僅有五香瓜子、香脆芋蝦、笑口棗、米通等傳統小吃,還有西班牙火腿、丹麥曲奇、新加坡咸蛋黃魚皮等世界各地美食。“無論是家鄉特產,還是新式口味,吃進嘴裡都是幸福的味道。”一家連鎖超市的負責人鐘先生笑意盈盈地說。

  在香港,盆菜寓意美好,年節時分不可或缺。不少香港市民早早開始選購食材,多家餐廳也推出盆菜外賣。“豐衣足食”“發財好市”“年年有余”……一個個美好祝福蘊含在美食之中,熱騰騰的煙火氣裡,年味扑面而來。

  新春將至,多家中小學、幼兒園舉辦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在保良局方譚遠良(慈雲山)幼兒園,小朋友們學習認識中國樂器,聽老師講“年獸”的故事﹔在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孩子們參加“中華文化日”活動,學習捏面人、制作賀年福袋……孩子們興趣盎然,從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往來更加便利,很多內地游客專程來香港過春節,又添一份喜慶和熱鬧。在西九文化區,日日上演的文藝表演精彩紛呈,灣仔利東街挂滿大紅燈籠,洋溢著濃濃的新春氣氛。

  對香港旅游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而言,這是一年中最忙的日子。“時隔5年,香港將再度舉辦新春花車巡游。”他興奮地向記者介紹,2024年“新春國際匯演之夜”活動以“龍騰香港賀新歲”為主題,參與匯演的花車以“龍”為主題,寓意“龍躍在港”,充分展現龍年新春的喜慶和活力,“香港萬象更新、生機勃勃,期待新一年更勝從前。”

  入夜,盞盞花燈在全港各區亮起,將這座城市裝點一新。夜光龍、舞龍、彩繪龍等富有新春氣氛的燈飾吸引不少人前來觀賞。

  “祝願香港繁榮發展,事事如意、人人開心”“希望新年人財兩旺、甜甜蜜蜜”……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新春“花道”兩旁,過往行人紛紛在許願板寫下新春祝福,祈願龍年福到運來。

  張燈結彩 暖意融融

  富子梅 唐佳

  甲辰龍年臨近,澳門處處洋溢著濃濃年味。走在人氣爆棚的新馬路上,澳門郵政總局大樓外牆“祥龍獻瑞 喜迎新春”的巨幅春聯抓人眼球,大三巴牌坊、塔石廣場的祥龍燈籠散發溫暖光芒……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鮮花嬌艷,盛裝迎新春。

  澳門的年味,主打一個“暖”字。暖的不僅僅是氣溫,融融暖意更體現在文化上、年俗裡、人群中,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農歷臘月十六過后,家家戶戶開始忙年。大掃除、逛花市、吃團年飯、守歲、祭祖……一環扣著一環。商家則更重視臘月二十八,因為“二十八”在粵語裡與“易發”諧音,老板們會在這一天犒賞員工、答謝主顧,為大家准備大大小小的利是紅包。

  作為“美食之都”,澳門年味的主角是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親朋之間會互送年糕作為節禮。”在酒樓工作的郭先生說,“今年團年飯和春茗聚會的訂單很火爆,預訂電話響個不停。”郭先生樂觀預計,隨著來澳旅游人士絡繹不絕,春節期間的生意肯定好做。

  “揮春(春聯)是必須要有的,鮮花、金橘也不可或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黃先生說,在粵語裡,“花”與“發”相近、“橘”與“吉”類似,都是圖吉利。

  春節來臨之際,澳門特區政府市政署舉辦四場“2024年龍騰飛舞慶豐年·喜迎廿五展新篇——‘有禮生活慶萬家’”迎春賀年活動,澳門書法家以及第二十八屆青少年學生書法比賽獲獎者現場揮毫寫揮春﹔澳門婦聯吉祥物“維維”化身“小龍女”,為會員們送上紅彤彤的福字、金燦燦的“龍騰虎躍 家庭美滿”揮春大禮包……

  臘月裡,畫家鄧女士買了兩盆蝴蝶蘭。記者受邀走進她家裡,牆上、桌上、地板上都是畫與花,淡雅秀麗、亭亭玉立,滿屋一派春日氣息。“過年就是過心情,要熱鬧、圖吉祥、祝美好,一盆花、一幅畫都能點亮新春。”鄧女士說。

  “我心目中的年味就是舞龍醒獅,那生動熱鬧的場景最令人難忘。”澳門女婿陳先生告訴記者,每年春節逛花市、吃年飯、放爆竹,都會為澳門的年俗文化感到驕傲。

  “慶祝農歷新年,舞龍是看家絕活。今年的花車巡游有百米金龍、荷花龍、彩帶龍等,從大三巴牌坊出發,途經議事亭前地、西灣湖廣場、大賽車博物館等地,在龍騰舞躍中祈求平安、增添吉祥。”澳門羅梁體育總會理事長潘敬文說,為了參與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舉辦的“歡樂春節——2024年龍騰舞躍賀新春”社區巡演,隊員們正在緊張排練。

  “很多朋友相約來澳門,准備在爆竹聲中除舊歲。”陳先生說。除夕之夜,澳門特區政府將劃出特定區域,供市民和游客燃放爆竹煙花。大年初一開始,花車巡游、煙花匯演等一系列精彩活動也將輪番登場,為市民和游客帶來文化盛宴。

  四海同春 共迎佳節

  人民日報記者 孫天霖

  “才進臘月沒幾天,年味就已經很濃啦!”接受記者採訪時,泰國華僑吳炳林剛從曼谷唐人街回到家中。“紅燈籠高高挂起,福字、對聯、祥龍裝飾品滿街可見,各種中國春節傳統小吃應有盡有,當地的舞龍舞獅隊也開始排練,一派喜氣洋洋!”吳炳林感慨,“一到春節,曼谷唐人街就吸引泰國各地很多民眾專程前來體驗中國年。”

  四海同春,共迎佳節。

  在美國舊金山,農歷新年大游行活動讓旅居舊金山灣區的於麗娜尤其期待。“來自全美各地的數十輛花車參加巡游,當地政府官員也積極參與,舞龍舞獅、中國武術、行進管樂團等各類表演十分吸睛,熱鬧非凡。”於麗娜說,濃濃年味溫暖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當地中文學校教孩子們制作紅燈籠、舉辦聯歡會,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春節的魅力。”

  日前,費城交響樂團新春音樂會在美國費城金梅爾表演藝術中心舉行。喜慶歡快的《春節序曲》、京劇曲牌《夜深沉》、鋼琴協奏曲《二黃》等勾起了在美華僑華人的思鄉之情,也激發了當地民眾對中國音樂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當晚的音樂盛宴以一首《茉莉花》收尾,這首傳統的中國民歌被用在歌劇《圖蘭朵》中,其象征的美麗、愛與希望引發了全場觀眾共鳴。

  伴隨著陣陣鑼鼓聲,扭秧歌大聯歡精彩上演……每逢春節,身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孫想錄都會回憶起在甘肅老家過春節的情景。當下,南非華人社區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各類新春歡慶活動,孫想錄也積極參與其中。“每年春節期間,當地華僑社團都會舉辦慶新春廟會,琳琅滿目的美食攤位、精彩絕倫的民間歌舞都能吸引許多南非當地民眾參與,讓當地民眾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孫想錄自豪地說,身邊的南非朋友都對今年的活動翹首以盼。

  “目前,悉尼的許多華人社團已經發布了舉辦龍年春節慶祝活動的預告,到時一定會非常熱鬧!”旅居澳大利亞的任傳功說。多年來,他常受邀參加華人社團及同鄉會、商業協會舉辦的春節慶祝活動,每次都會為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而感到自豪。

  “如今,春節正在不斷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熱情擁抱春節,許多國家和地區把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作為一名旅居海外的華人,我深感自豪與驕傲!”任傳功說。

  傳承年俗 接福納祥

  人民日報記者 程龍

  選一副春聯,挑幾樣海鮮干貨,再買一些走親訪友所需的伴手禮……許多台灣人的春節,從逛一次“年貨大街”開始。

  古朴的老街裝扮一新,各色燈籠高高挂起,小攤上叫賣聲此起彼伏,前來採買年貨的人群摩肩接踵——位於台北大橋南邊的迪化街,是台灣最大的南北貨集散地,每年都會舉辦“年貨大街”活動,熱鬧非凡。

  生長在台南的林承鐸非常懷念兒時過年的氛圍,“穿新衣、領紅包、買玩具,這是最快樂的!”

  長大后到北京求學、留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又與浙江籍太太組成兩岸婚姻家庭,林承鐸覺得非常幸運,“可以體驗不同風格的春節。”“在北京,逛廟會氛圍很好,就像是嘉年華﹔在浙江,親朋好友輪流舉辦宴席,共慶新春﹔在台灣,年味最濃的地方要數廟會,還有小吃市集、民俗表演等。”林承鐸說,海峽兩岸的民俗一脈相承。今年,林承鐸還是准備在家裡做年菜,他採購了魚圓、肉圓、河蝦等食材,按照太太浙江老家習俗制作“錢塘三鮮”,“希望孩子們參與進來,感受傳統年俗。”

  用鐵釘在奶粉罐上敲出一個個透光的洞,拴上鐵絲,放入蠟燭,一個簡易花燈就做成了——這是出生在台灣高雄的謝志傳記憶中有趣的春節玩具,“小時候沒有那麼多樣式的花燈,我們就提著自己做的花燈和小朋友到處逛,很好玩!”

  “傳統上,除夕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都會回到老家,和家人一起圍爐團聚。”如今,在台北工作的謝志傳每年都會回老家陪老人過年。“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謝志傳說,和大陸一樣,台灣年夜飯的菜品也多有講究,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年糕意味著“年年高升”,韭菜寓意“久久長長”,蘿卜在閩南語中稱為“菜頭”,表示新的一年會有“好彩頭”。

  “長年菜”是台灣年夜飯桌上必備的一道菜。“‘長年菜’要整株下鍋,吃的時候也不能切斷,必須一口吃下,有長壽的寓意。”謝志傳介紹,制作這道菜,各地使用的食材不一樣,台灣北部及東部多用芥菜,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多用帶根的菠菜。芥菜因為入口帶苦,但吃后回味甘美,也有苦盡甘來的意思。

  “春節在兩岸都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兩岸同胞對新春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共同的。”謝志傳說,這也彰顯出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深厚淵源。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4日 07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