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風傳花信 山河已春

2024年02月05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冰雪悄悄融化,瘦柳泛出了黃芽,當暮雲下掠過燕子的尾羽,空氣中飄蕩起青草與泥土的香味,那便是冬已離去,而春正歸來了。春的歸來,是一湖的蕩漾,是滿山的花開,是蟄伏后的蘇醒,是料峭后的綻放,是一場詩歌的盛宴,也是一曲生命的樂章。當天地間傳來春的消息,又有誰不為之歡欣鼓舞呢?

  對於勤勞的人們來說,立春不僅僅是一個節氣,還是一聲召喚。人們敲鑼打鼓,迎接春的駕臨﹔人們登高望遠,呼吸春的氣息﹔人們揎拳捋袖,開始計劃播種與耕耘。看啊,春來了,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

——編者

  立春的味道

  高洪波

  春天,春光,在期盼中悄無聲息地來到了我們的面前,給人一種猝不及防的感覺。我想起自己在2020年2月間寫的一首兒童詩,題目叫做《立春的味道》,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春天的味道真好,

  被一張透明的春餅包裹著,

  輕輕地咬一口,

  露出白豆芽和綠蒜苗。”

  我寫這首小詩的時候,恰好趕上了疫情。我用一個孩子的視角表達出對春天的向往,更表達出了孩子對在抗疫一線戰斗的爸爸的思念。小詩悄悄地寫了,也悄悄地發表了。現在我把它重新翻揀出來,向四年后的春天問一個好。

  春天的確象征著希望,意味著陽光、溫暖、生機,還有綠色。

  關於立春,南方有南方的習俗,北方有北方的約定。比如在遙遠的雲南邊疆,春天的時候,鄉親們會在自己的堂屋裡鋪上綠色的鬆毛。於是,鬆香和初春的氣息,齊齊地洋溢在農家的堂屋裡,一腳踏上去,潤滑中有一種莫名的欣喜。而北方要吃春,吃春的主要食品就是薄而透明的春餅。春餅不同於油餅,更不是餡兒餅。北方的春餅烙制時一層層抹上黃油,若干張放在一起烙,還有的把它們放在一起蒸。無論是烙制還是蒸制,春餅散發出的都是春的氣息。既然叫春餅,春餅裡邊一定要有特殊的內容,比如白色的豆芽、綠色的蒜苗、金黃色的炒雞蛋,還有噴噴香的肉塊。吃春餅的時候和烙春餅的時候,都是孩子們最歡迎和最期盼的時刻。因為他們都知道,吃完了春餅,滿足了自己肚子裡小饞虫的欲望之后,就可以開心地到陽光下去游戲、去嬉鬧、去和小狗們玩耍、去和小貓們逗趣,或者拿著一把玩具槍在院子裡互相追逐,或者戴著孫悟空的面具,輪流表達自己對英雄的崇拜之情。

  春天屬於大地。我認為,春天更加屬於快樂的孩子,因為孩子們的生命律動與春天天然地共鳴。他們唱著向往春天的歌,他們呼吸著有幾分暖意的空氣,他們更願意用鞭炮的脆響迎接生命中又一個美好的春天。

  春天、春光、春意,加上春聯,天地間便擁有了濃濃的不可遏制的春色。這春色更集中地體現在一盆芳香而又碧綠的水仙花上。無論是“玉玲瓏”還是“金盞銀台”,無論是雕過還是沒有雕過,水仙在北方有著一種不可替代的春之使者的作用。當然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金黃色的迎春花,可惜它們綻放的時間要更晚一些。

  春天裡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從花鳥市場裡買回的翠綠色的蟈蟈。這種反季節的鳴虫是北京孩子們的最愛,也是喚起我童年記憶的一種特殊的寄托。蟈蟈們在籠子裡用夏天才有的大嗓門縱情地叫著,它們本是屬於夏季和秋季的昆虫,但是由於人工飼養的技巧,它們在四季的任何一天都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從花鳥市場買回兩隻大肚子蟈蟈,相當於找回童年的樂趣,讓我想起小時候捕捉蟈蟈的特殊的快樂,在蟈蟈的鳴叫聲中,春天就這樣來到了我的身邊。有了這樣的生活經歷,我甚至覺得,大肚子蟈蟈也是春天的使者。

  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沉浸在童心和童趣中的一段寶貴的、詩意的時光。我是一個痴迷於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最近,一本由我主編的童書《百年百首童詩》出版了。我覺得,這本書是被春意和春光所籠罩、所包裹的一本饒有童趣的書,我願意把它奉獻給每一個熱愛春天的孩子和成人。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百年百首童詩》也屬於每一個零到九十九歲的熱愛詩的人吧。

  熱愛詩,你就會熱愛春天﹔喜歡詩,你就會喜歡春天。

  詩和春天同在,詩與童年同在。所以在春光明媚的此時此刻,我祝福每一個人心中都洋溢著春意,眼裡都充盈著春光。在向未來、向陽光、向希望發出自己的吶喊聲時,你張開雙臂,春天就來到了你的懷抱裡。

  人勤春來早

  喬忠延

  今年春來早。龍年緊著腳步往前趕,仍然落在立春節氣的后面。迎著飛雪,頂著寒風,不少人構思著春天的藍圖,擘畫著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來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諺,而是祖祖輩輩的傳統。

  在我的記憶裡,每逢臘月,奶奶都要去趕集,去置辦年貨。年貨的多少,要看衣袋裡錢的多少而定。錢多就多買,錢少就少買。但有一樣,錢再少也必須買,那便是一張《春牛圖》。《春牛圖》是幅年畫,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畫。這幅年畫分為兩個板塊,上面畫著一頭高大的黃牛。黃牛邁著從容的步子,走在綠茵茵的草地上。頭上是飛舞的燕子,臉前是曲繞的小溪。溪水潺潺流過,不再是冰封雪蓋的寒瘦模樣,綻露出初春的靈動。畫的下面是日歷,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節氣都標示得清清楚楚。

  兒時的我幼稚得很,總覺得《春牛圖》沒有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年畫熱鬧好看,為什麼還要年年買《春牛圖》回家?爸爸給我講,農家過日子離不開《春牛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令都在上面。屋裡貼上這張畫,啥時候該種,啥時候該收,心中就有了數。家家便會早准備,早動手,不至於耽誤農時。我又問,那為啥不畫別的稀奇物,隻畫個看煩了的大黃牛?爸爸告訴我,黃牛能犁地,能拉車,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都要靠它賣力氣。最有趣的是,這幅畫還隱藏著打春牛的風俗。

  往昔立春這日,天色剛剛泛亮,鄉親們已經集聚在村東的田間。暖融融的太陽一露頭,就有身穿錦袍的“春官”下令:“開打!”於是,身著武士裝的“句芒神”手持長鞭快步上場,左蹦右跳,啪啪的鞭聲隨之炸響。當然,這裡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眾人正看得眼花繚亂,就見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邊,使勁抽打了一鞭。嘩嚓一聲響,“春牛”的肚子炸裂了,裡面裝的核桃、紅棗、花生、炒豆,瞬間迸濺出來,散落一地。

  頓時,圍觀的人群歡聲雷動,早有眼疾手快者飛身上前撿拾,拾到了,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搶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輩人說,吃了“春牛”肚子裡的食物,五谷能豐登,家業能興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搶,搶得歡天喜地,搶得紅紅火火。兒時聽說打春牛,隻覺得好玩、有趣味。長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實際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著鄉親們早行動、早發力、把握初春時光的美好心願。

  別看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我的故鄉卻得益於龍祠泉源,被譽為北國江南。從泉源流出來的多條河水,灌溉著十萬畝良田,年年五谷豐登。

  躍入新時代,鄉親們不僅要讓良田長小麥,還要借助道道清泉,種水稻、栽蓮藕,鋪展觀光游學的田園畫卷。

  這邊談笑風生謀劃新一年的光景,那頭忽有威風鑼鼓敲打起來。威風鑼鼓就是威風,氣勢雄渾,驚天動地。我以為是有什麼歡慶儀式,一問才知道,是過大年時要出門獻藝,抓緊排練。這聞名神州的威風鑼鼓,早就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如今文化消費不斷增長,每逢節慶,多地爭相請去助威添彩,春節當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時候。原先只是一枝紅杏鬧春意,幾個鼓,幾個鈸,幾張鑼,就打得滿堂喝彩。但一支隊伍哪能應對得了多地邀請,於是再發展,再訓練。如今,已經是十支、幾十支隊伍,仍然無法滿足需求。於是順勢而為,來他個“百般紅紫斗芳菲”。這鏗鏘的鑼鼓聲,便來自拓展訓練的場地上。

  威風鑼鼓訓練完一個曲牌,暫作歇息,就聽見一陣歡聲笑語飄過來。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聲走去,寬闊的大廳裡聚滿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龍燈,有的糊旱船,有的綁竹馬。這不稀奇,都是為年節鬧社火做准備。稀奇的是,龍燈、旱船和竹馬,樣樣都已擺下一大攤,滿大廳的人還在忙個不停。一村一隊鬧社火,哪能用得上這麼多!更令人新奇的是,還有人在裱糊社火隊伍中從未見過的“黃牛”,莫非是要來個別出心裁,拔個頭籌?問出口來,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時代后邊。這些都是新開發的商品,見到訂單才制作。那幾頭“黃牛”也一樣,而且是我從未見過的春牛。如今傳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現傳統風情,增添文化樂趣,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娛樂中感受傳統民俗的深厚精神內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鄉村形成了節慶展演非遺的產業鏈!

  走出制作非遺文創產品的場館,我背后仍然回蕩著鄉親們的陣陣笑聲。此時,威風鑼鼓又敲響了,歡笑聲、鑼鼓聲融為一體,像是滾滾春潮激蕩著鄉村大地。人勤春來早,新時代,爭朝夕,和著鼓樂聲、歡笑聲,加快了節奏,加快了步履——

  春天,熱熱鬧鬧地來臨了!

  你好,春天

  周華誠

  每年立春這一天,我都要早早起床,和孩子們一起接春。立春是個特別的日子,春天從此開始,我既然是種田人,更應認真對待才是。

  浙江衢州,是我的家鄉。在衢州市柯城區的九華鄉妙源村,有一座梧桐祖殿,那是一座春神殿。自2005年開始,這裡恢復了立春祭活動。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浙江衢州市的“九華立春祭”、浙江遂昌縣的“班春勸農”、貴州石阡縣的“石阡說春”等與節氣相關的民俗活動,更加受到人們重視。每年立春日,村民熟悉的祭春喝彩謠都會在梧桐祖殿唱響。我也和村民們一起,在這裡迎接春的到來。

  “今日立春,三龍報喜訊。”“好啊!”

  “春回大地,復始萬象新。”“好啊!”

  “春神護佑,福祉惠萬民。”“好啊!”

  …………

  梧桐祖殿外的廣場上,伴隨著熱鬧的節令鼓點,村民們開始舞龍。二十四名少年身穿綠衣,頭戴柳條圈,手提油紙燈籠排著隊,在一聲聲喝彩謠中,迎接春神的來臨。

  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梧桐祖殿祭春神的活動,是在2005年——那時我還在《衢州日報》當記者,而深山裡的妙源村尚不為外人所知。小小的山村,小小的梧桐祖殿,村民們每年舉行儀式迎接春神句芒。這個立春的活動太有儀式感了——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人們用最朴素的方式迎接春天,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立春活動,已在三衢大地悄悄流傳了千年時光。作為活動的一部分,在離梧桐祖殿不遠的稻田中還有一場“鞭春牛”的儀式。村民在田野中間擺開場地,牽來一頭水牛,給牛披上紅綢,牛頭扎著大花,一位老農一手牽繩,一手扶犁。還有一位少年裝扮成牧童,手持彩鞭。吉時到,少年鞭子一揮,水牛穩穩邁步。此時老農將犁尾稍提,犁頭扎入土地,水牛就牽引著木犁翻開了春天這本書的第一頁。

  新鮮的泥土犁開來,熱氣升騰,田野裡都是春的氣息。

  水牛從來都是立春這天的主角。人勤,春來早﹔牛勤,春意鬧。牛在中國南方的傳統稻作生活裡,是不可或缺的形象,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我自小生活的村庄裡,牛原先是很多的。春天到來,耕田人穿著蓑衣,牽著牛,行走在煙雨朦朧的田埂上,這是村庄春日裡最為常見的一景。我從課本裡讀到了春天,從唐詩宋詞裡讀到了春天,更多時候,我也是從村庄的耕田人身上讀到了春日的消息。

  我去尋訪村庄裡的一名耕田人,聽他講過去的故事,記錄耕田的技藝,以及“牛口令”和“兩犁兩耙一耖”等工序,並且用文字詳細記錄下來。耕田,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耕田人以田為紙,以犁為筆,以水為墨,牛與人一起揮毫潑墨,在大地上“作畫”。一人一牛,來來回回,在一方方畫紙上繪下他們的作品。勞作結束后,農人肩負犁鏵,手執鞭梢,人與牛一前一后,行進在回家的田埂上,這也是鄉間最具標志性的生活一景。后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村裡的耕牛逐漸減少了,代替耕牛在田間來來回回的,是“鐵牛”。“鐵牛”不用飼養,耕作效率也更高,受到了村民們的歡迎。

  又是一年立春,為了讓城裡來的朋友們體驗到傳統耕作的樂趣,我特意請來一位老農和一頭水牛,在水稻田裡迎接春天,開啟春日第一耕,同時也展示傳統的耕田技藝。春雨滋潤大地,田埂上芳草正在蘇醒。牛下了地,犁頭耕開了春日的田野,我候在犁頭前面按下快門,記錄下春牛奮蹄、泥土翻開的珍貴瞬間。一年又一年,我們這片田野裡,吸引了很多城市裡的大朋友小朋友,春日裡播種、插秧,秋天裡割稻、扎稻草人、搞藝術展。我們與老農一起勞動,讓一片稻田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歸鄉青年來到稻田,建起民宿和研學基地,嘗試走農文旅結合的鄉村振興之路。文藝家們也來到稻田,創作出一篇篇充滿地氣和生活氣息的佳作。

  “春來啦——”

  隨著一聲高亢的吟唱,梧桐祖殿內響起悅耳的鼓樂,殿外鞭炮齊鳴,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眼前“九華立春祭”的場景裡。又一個春天如期到來,農人笠檐滴水,草尖露珠晶瑩,大地和村庄又充滿了活力。

  立春,農事啟。從這一天開始,四時光陰就在農人的勞作中悄然流轉。這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場號令﹔是一次祈福,更是一次動員。春歸矣,萬物復蘇,激情與力量開始在大地上涌動。我也在這一天向城市裡的好友們發出邀請:一起來鄉村吧,在古老的土地上開啟新的生活,寫下我們自己的四季故事!

  泰山之春

  王劍冰

  這天早上,整座泰山,變成了一座通體深紅的山。空氣的明淨通透,使得深紅沒有一點雜質,就像覆蓋上了一層釉彩。

  泰安人說,這種景象,一年也見不到幾回,太陽不知怎樣投入,才會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詩經》有贊:“泰山岩岩,魯邦所詹。”泰山處於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盤礡的山體,有著直達心靈的神秘色彩,有著安定、康泰的豐厚內蘊。泰山也便承載著“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

  已經立春。陽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隻鷹飛過,像一個舞者劃過冰面。我似乎從來沒有聽到鷹的叫聲。鷹一聲不吭,就那麼輕輕地劃過山巔,向前沖去,和陽光一個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縷絲滑的弧線。

  太陽越升越高。天空像是剛洗過,簡直就是一整塊晾晒的農家藍花布,那麼親切,那麼好看地在微風裡飄展。這時你會想到母親,想到應該帶她來看看泰山,看看她晾晒過的老藍布,看看她天天伴隨的日落和日出。站在山頂,她就會看到她自己。我的母親,她會激動地落淚。

  現在落淚的是我,我的母親如許多母親一樣,勤勞一生,終了都沒有走出她的那片天地。那麼,我替母親好好看看泰山,看看泰山提供給世界的無盡的意象。母親一定知曉的。

  昨晚,泰山頂上出現了一輪又大又圓的白玉盤。它確實是一枚月亮,沒有瀉出輝光,白裡泛著青藍。而且離我非常近,如此之近,像是誰有意將畫面推移過來。

  泰山上的植物在雲霧中發育,逐漸挺直自己的腰杆,實際上是挺直了自己的個性。這些植物,有些是獨立的個體,有些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有的甚至開出了小小的花朵。還有,那些歷經無數歲月的鬆柏,或在石縫中直立,或在山崖邊斜逸,將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泰山展現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種生命的渲染。我雖然叫不全它們的名字,但我知道,它們悄悄匯集,增添著泰山的風採。

  四下裡流淌的泉溪,將大山深處的信息傳遞出去。鳥兒有使不完的勁,它們飛來飛去,叫來叫去。從這個山頭飛到那個山頭,從那個山頭再飛向另一個山頭。風這裡搖那裡晃,沒有一時消停,把崖間的野青茅一會兒翻過來,一會兒翻過去。

  隨著時間變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樣了,為山體染了濃濃的一層墨綠。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來了,泰山的春天不僅如此,各種各樣的色彩都會呈現。

  天上的雲一大塊一大塊的,而且壓得很低。暗藍的雲與白色的雲交疊著,在風中翻來覆去地滾動。這個時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雲海奇觀。

  泰山從濃重的雲團中奮然而出,那些“五岳獨尊”“昂頭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難怪大詩人李白站在山頂狂嘯: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壯威嚴屹立於天地間。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與自然的教科書!

  朝暉洒滿了中華大地,在這片土地上,朴實而又勤勞的民族,譜寫著一頁又一頁華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漸漸地,一個動人的景象顯露出來,通往岱頂的山道上,那麼多的人在攀登。他們一個緊隨著一個,層層疊疊,如同在激情滿懷地踏浪而行。他們知道,隻要攀登,就能到達心中的那個頂點。

  俗話講,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春天是一年的開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擁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泰山,從紅門到山頂都會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種啟示。人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說“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給人以無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與勤奮,需要決心和勇氣。登泰山,也等於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與超越。

  看,登山的隊伍中,有老人有孩子,還有挑山工。無論雨雪風霜,泰山挑山工始終與攀登的人們一路相伴。多少年來,他們憑著堅忍與毅力,將人們的所需挑上山頂,裝飾了泰山,豐厚了泰山,也成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們,立時就有了參照、有了鼓舞、有了勁頭。

  人群中,一位老者說得好:一年裡,無論你做什麼,隻要想到泰山都上去了,還有什麼做不好的事?

  春天來了,春天的泰山迎接著登泰山的人們。登山道上,人們或者都會想起一句話: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5日 20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