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杭州余杭:麥田裡“長出”新質生產力

沈維、朱琴、劉舒童、方玉豪
2024年03月14日08:28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三月氣溫逐漸回升,正是春耕備耕好時節。眼下,杭州余杭鄉村沃野一片生機,田間卻空無一人,令人不禁產生疑問:小麥連片返青,到底是誰在種地?

在余杭區瓶窯鎮張堰村,一架植保無人機從低空掠過麥田,朝著麥苗均勻噴洒肥料顆粒,一個來回就將一桶肥料撒完。“我的這片麥田一共900畝,如果人工施肥,起碼要十來天,費時又費力。”站在田埂旁,瓶窯鎮種糧大戶鄭雲峰一邊操縱無人機進行施肥作業,一邊介紹,“現在我用無人機作業,給一畝麥苗施肥隻需要10多秒鐘,還不用花錢雇人幫忙。”

“誰來種地”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明了:這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農機”和使用農機的“新農人”,已成為余杭區種地的新質生產力。

“我是一名‘農二代’,我父親是一名植保員,我很早就接觸到了無人機撒播技術。”放棄城市工作選擇回鄉種地,“80后”鄭雲峰已將種地當成職業來規劃。

2024年,鄭雲峰選擇“稻麥輪作”的模式,購入了一台無人機用於田間作業。“‘無人駕駛技術’能讓農業生產力更上一層樓。”同時,他還打算去參加余杭區為“新農人”開展的無人機培訓活動,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無人機田間作業技能。

如今的余杭,像鄭雲峰這樣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新農人”們正慢慢匯聚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挖掘農業生產中的新質生產力,一舉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困境。目前,余杭區已累計培育農村實用人才2.5萬人,建成農事服務中心6家、全程機械化農機服務中心1家,並重點打造瓶窯種植業、仁和漁業、徑山茶業3條農業全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高素質的勞動者、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與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有效加碼“三農”新質生產力。在各生產力要素的高水平協同匹配下,2023年,余杭區糧食總產量超10萬噸,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林牧漁業產值達69.09億元,增長3.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43.84億元,增幅3.8%,創十年來最高增長紀錄。

未來,余杭區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開辟以新質生產力加速“三農”工作提質增效的新賽道,吸引更多有為青年走進農村、建設農村,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