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寧波:“一平米”空間串門計劃發布

沈天舟
2024年07月11日08:26 | 來源:中國寧波網
小字號

7月9日,在“甬聚幸福·睦鄰友好”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社區“一平米”空間串門計劃發布。截至目前,寧波市已有150個村社加入該計劃。

“一平米”社區空間能用來做什麼?近期,寧波市多個村社展開“頭腦風暴”,因地制宜給出多元解法,一批時尚又實用的社區咖啡館、休閑小院、城市書房等公共空間陸續誕生。

“一平米”,指的是社區內未合理利用的閑散公共空間。目前,寧波市共有社區751個,若能將這些閑散空間開發利用,變成為居民服務的場所,能使基層治理效能得到躍升。

“一平米”激發大能量

在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高橋社區,一間粉色簡約風的“一米小院”成了轄區居民引以為傲的打卡點。2024年初,社區以“場地換服務”的方式,引進了一家社會組織在此運營“公益咖啡館”,9.9元一杯的冰美式咖啡熱銷。記者在現場看到,幾名居民正在這裡喝咖啡、聊天,也有附近工作的白領在此商務會談。

“這塊區域曾是一處半露天式垃圾房,到了夏天容易產生異味,路過的市民避之不及。”高橋社區黨委書記王小菲介紹,以黨群服務中心改造為契機,該社區謀劃了垃圾房“換新計劃”。“考慮到地塊周邊有幼兒園、住宅、寫字樓,中青年人群較多,社區最終決定開設一家擁有獨立小院的咖啡館,打造一片開放的休憩地。”王小菲說。

閑散空間的華麗轉變,為社區治理注入新動能。在高橋社區,不少居民遇到鄰裡矛盾或生活難題,會約上社工來到小院“喝一杯”。“沒有什麼瑣事是坐下來溝通解決不了的。”王小菲說,“一米小院”為居民架起了一座與社工溝通的橋梁,也為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台。

據悉,開業以來,“公益咖啡館”月均售出咖啡600杯,每賣出一杯咖啡,商家會捐贈1元給社區發展基金,用於社區治理。

和睦的鄰裡關系是基層治理行穩致遠的關鍵,“一平米”社區空間營造了和睦氛圍。寧波市北侖區霞浦街道物流工業社區的“紅螞蟻”集卡司機驛站就是典型案例。“集卡司機是我們轄區的主要居民群體,社區利用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大廳的空間資源,為他們開辟出休息驛站。”物流工業社區黨委書記丁慈英說。

目前,該驛站全天開放,前來休息的司機日均超百人。“不少司機在這裡交到了朋友,每當社區需要司機配合工作時,他們會呼朋喚友來協助我們。”丁慈英說。

眼下,一批獨具特色的“一平米”社區空間與寧波市民見面,空間打造成效初顯。如海曙區南門街道萬安社區打造的“老閨蜜咖啡館”成為文化賦能的驛站,江北區庄橋街道天悅社區居民自治服務站變身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的“智囊站”,鄞州區白鶴街道丹鳳社區的“家門口美術館”為居民們送上了一場場文化盛宴……

讓社區空間物盡其用

為何要打造“一平米”社區空間?如何打造才能物盡其用?

“社區公共空間能推動更多優質公益服務資源走進社區,動員更多居民投身社區治理、社區服務,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鄰裡關系,營造有‘煙火味’、人情味、文化味的社區氛圍。”海曙區委社工部相關負責人說。

“居民是社區的主人,在社區治理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居民參與是實現社區治理的基本途徑,也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浙江萬裡學院法學院教授、寧波市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江華鋒說,為居民提供一個“家門口”的互動體驗空間,是“一平米”社區空間誕生的初衷。

如何打造“一平米”社區空間,才能讓其真正發揮作用?“營造溫馨、接地氣的氛圍是關鍵。”江華鋒表示,通過建立生活化的場景,讓居民走進“舒適區”,以放鬆的狀態互動交流,才能使真情實感得以流露。此外,“一平米”社區空間要吸引居民,讓居民願意來、留得下。要因地制宜設計公共空間,其功能要與社區實際和居民需求相結合,把服務送到居民的心坎上,把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送到“家門口”。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