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我的長三角故事︱下鄉種地記

程欣
2024年10月28日14:3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10月25日,驅車駛入浙江省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廣陳鎮),連片的晚稻隨風搖曳,滿目金黃。余魁望著眼前大片稻田,心中早已有了規劃。

“收割完今年的晚稻后,我們計劃拿出300畝地實施‘稻菜輪作’,把冬閑田‘盤活’起來!”余魁是浙江綠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致力於“農業+科技”的創新型模式。他坦言,放手大干的底氣來自周邊產業的緊密合作與技術支持。

“目前正計劃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合作,開展水稻和蔬菜的輪種項目,這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增強土壤肥力——在保証糧食產量的同時,通過種植蔬菜實現增收。”展望明年收成,余魁預計每畝地至少能夠增加3000元的收入。

300畝晚稻收割后將開展“稻菜輪種”。人民網 程欣攝

300畝晚稻收割后將開展“稻菜輪種”。人民網 程欣攝

2015年,余魁懷著對農業的熱愛,在寧夏和甘肅研究起了沙培種植。經過幾年的沉澱,他逐漸摸索出沙培的技術規律。為了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對接銷路,余魁開始找尋新的市場。

廣陳鎮位於浙滬毗鄰地區,驅車不到十分鐘便可抵達上海。余魁看重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和農業經濟開發區的疊加優勢,早在2019年1月1日便在廣陳鎮注冊公司,聚焦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公司剛落地廣陳鎮時,確實不易。”回想起公司的初創階段,余魁不禁感嘆,“沙培、霧培種植是一種較新的模式,從設備、土地、氣候來說都是挑戰。盡管距離上海很近,但缺乏合作平台,兩地的企業並沒有過多的交流。”余魁說,當初想在當地找一台農用拖拉機都要大費周章,一切都是從頭起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兩地以黨建為引領,2019年3月25日,嘉興平湖市的廣陳鎮和新倉鎮與上海金山區的廊下鎮、呂巷鎮、張堰鎮共同簽署了《長三角“田園五鎮”鄉村振興先行區五鎮聯盟共建協議》,全面啟動了長三角“田園五鎮”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五鎮之間打破行政壁壘,在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方面抱團發展、深度融合。

金山區作為上海的農業大區,發展較早,經驗豐富。金山、平湖兩地攜手建立新型農業項目共招共享信息庫,致力於打造“農業硅谷、農創高地”。

在余魁看來,農業發展需要強大的產業鏈整合,他說,借助“田園五鎮”平台的壯大,銷售渠道變得更加廣闊,資金、技術、人才等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落地6年來,公司規模也從50畝壯大到1000畝,成為上海的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其中85%的蔬菜都是供應上海。

採用“霧培模式”種植的水果黃瓜即將迎來成熟,發往上海。人民網 程欣攝

採用“霧培模式”種植的水果黃瓜即將成熟,將發往上海。人民網 程欣攝

2023年,首輪長三角“田園五鎮”工作結束。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陸杰介紹,五年來,兩地累計發布了370多個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260億元,“田園五鎮”已成為浙滬兩地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亮眼的“金字招牌”。

得益於“田園五鎮”項目,兩地的居民聯系也日益緊密。坐上310路公交車可以從平湖直達金山﹔一條放港河綠道,貫通上海和平湖,跑步騎車就可抵達上海﹔走進由兩地共創的明月山塘景區裡喝一杯咖啡,或是參加一場兩省的馬拉鬆比賽……兩地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我們家的農機可以拿來給你們用,這來回多方便”“金老師,找個時間過來給我們講講水培栽植”“明年可以聯合幾家基地開展農業旅游”……如今,余魁的工作室忙時一天要接待六七撥客人。在“田園五鎮”打造的“T300農創走廊”上,匯聚了300余家農業企業,大家圍坐在一起,進行技術交流、資源共享、客戶對接,各鎮之間交流日益頻繁。

眼下,余魁在園區裡新建了十余個大棚,准備面向全國招募“新農人”進行培育孵化,為他們提供從建廠、育苗、養殖到銷售的全流程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科技素養和國際視野的現代農業“領頭雁”力量。

往期報道:

我的長三角故事︱“聯合河長”護水記

我的長三角故事丨“跨省辦營業執照,十分鐘辦結”

(責編:程欣、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