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存量”換“增量” 讓“寸土”生“寸金”
金華探索閉環機制加速盤活低效用地

施工場地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主體工程均結頂,內部正在抓緊裝修﹔在展廳內的微縮模型上,“雙鏈雙平台”空間定位清晰,一批科研機構入駐……11月29日,記者來到金華永康經濟開發區現代五金科技產業園項目現場,感受到該區塊的澎湃動能和巨大變化。
“這裡原先是陶瓷廠區塊,主要為低矮破舊的老式廠房,園區內存在大量‘廠中廠’‘園中園’,小作坊眾多。”有關負責人介紹,這裡是永康北大門,之前的園區空間布局亂、生產效能低、總體收益少,迫切需要改造。
當地針對權屬復雜、空間破碎的存量土地,依托五金產業鏈的發展定位,採用國有企業牽頭、政村企協同開發模式,積極推進工業上樓,建設多層標准廠房,打造先進制造、科研研發、人才科創園區。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廠房初具規模,新園區容積率提升至3.71,拓展了150畝發展空間,擁有配套用房13萬平方米,標准化廠房27萬平方米,可帶動周邊蘇溪村集體增加年收益超600萬元。
當前,金華正大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工業企業數量超6.5萬家。一方面,土地、廠房閑置或低效利用﹔另一方面,項目找不到合適地塊“落戶”。如何破局?金華以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為契機,以低效工業用地、城市更新、低效村庄、城鎮開發邊界外低效用地為重點,逐步探索資源調查、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實施的工作閉環,用“存量”換“增量”,讓“寸土”生“寸金”。
金華堅持調查先行,圍繞工業、住宅、商服、村庄、歷史遺留用地等類別,分別制定認定標准,實現差別化精准化排摸,試點期內擬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面積9.25萬畝。針對產業用地分散破碎、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金華堅持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基礎上,充分銜接專項規劃,打造低效用地再開發規劃體系,精細繪制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藍圖,市、縣兩級專規編制已形成初步成果,正進一步完善專規成果。同時,因地制宜創新政策工具箱,有效銜接現有政策普適性與具體再開發項目個性化需求,建立“1+4+X”低效用地再開發基礎政策體系,圍繞優化規劃管控、拓寬低效用地盤活路徑、創新開發模式、完善資源供應、加強基礎保障5個方面,研究探索若干配套政策,全年累計支出8.8億元用於盤活工業用地、5.8億元用於企業整治提升。
聚焦科創引領、外貿發展、先進制造業、陸港樞紐、民營經濟發展、共同富裕、歷史文化傳承、綠色發展,金華從政策端出發“點對點”找項目謀項目。根據“1+4”綱領政策中明確的30個政策工具箱,累計排摸申報試點項目113個,全面涵蓋城市更新、低效工業用地、邊界外低效用地、村庄整治、文旅融合、綜合再開發六大領域。
據了解,2024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567宗1.62萬畝,居全省第二,預計帶動投資100億元以上。接下來,金華將聚焦再開發中的實施管理、項目審批、稅費減免等難點,搶抓一攬子增量政策機遇,建立連片改造、復合利用等政策體系組合應用框架,通過優化土地供應方式、集中連片開發、拓寬融資渠道等措施,強化項目實施落地,力爭到2027年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8萬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