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每一道波浪都能帶來快樂

平均年齡30歲,這群船老大成為紹興東湖的閃亮招牌

越城、嚴立明
2025年01月17日08:50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從元旦到現在,船隊載客量明顯比往年同期高,尤其是周末。幸好年輕的船老大頂上了,船隊的運力提升不少。”紹興東湖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烏篷船管理部主任王再時說。

烏篷船、烏氈帽、烏干菜,並稱為水鄉紹興的“三烏”。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烏篷船,是紹興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和文化符號,至今仍活躍在各大景點,成為游客必打卡的體驗項目。

然而,烏篷船船工數量不足、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嚴峻,給諸多景區烏篷船運營帶來了挑戰。2024年3月,紹興東湖景區發出“英雄帖”——以10萬元年薪招聘35周歲以下新船工,吸引了近60人應聘。最后,通過面試選拔和試上崗,13名年輕小伙在2024年6月正式持証上崗。

上崗半年多,這批平均年齡30歲的船老大還適應嗎?又給景區帶來了什麼新變化?

小老板跨界:

很享受很自豪

新船工上崗后,東湖景區辦公室接二連三收到了游客表揚信。“因為老船工普通話不標准,溝通不暢,曾經不時會收到游客的投訴,如今卻來了個大反轉。”王再時說,新船工們憑借著流利標准的普通話和優質的服務,受到了廣大游客的好評。2024年6至12月,紹興東湖景區烏篷船接待人數47.2萬人次,同比增長72.7%。

“以往,雖然烏篷船充足但船工不夠,節假日游客太多,隻能限流。”王再時說,新船工上崗后,船隊人數從40多名擴充到近60名,來景區的游客們基本能如願坐上烏篷船。

“一到假期,我們新船工每人每天來回劃40趟以上,個個累到腳抽筋,但都堅持下來了。”卡著年齡限制進來的陳程,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卷王”,目前已經劃了近2000趟。

2011年大學畢業后,陳程便進入二手車銷售行業,還創立了一家公司,跟車子打了13年交道,如今卻成了東湖景區52號烏篷船的掌舵人。

“生意不好的時候,我整天呆在辦公室裡,焦慮得頭發都掉了不少。”接到船工上崗培訓通知后,他立馬清理了手上所有的囤車,果斷退出了二手車“江湖”。

然而,從小老板到船老大,這身份的轉變,心裡那道坎兒可不好過。一開始,陳程沒好意思跟家人朋友提起這工作。

“最喜歡劃第一趟船,東湖的寧靜由我來打破,這種感覺真的贊。”轉換人生賽道后,陳程很快適應了新角色,並開始享受這份工作,“現在每天和湖水、游客打交道,心情都好多了。”

陳程把游客當成了朋友。每當游客踏上船,他總是熱情地迎接,推介紹興的風土人情。不僅船上服務周到,連岸上的行程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久前,幾位西安游客來景區游玩,剛好坐了陳程的船。大家越聊越投機,從西安歷史聊到紹興黃酒,彼此還加上了微信好友。晚上,游客發來微信詢問特色餐廳和景點,熱心腸的陳程立馬推薦了幾家紹興菜餐館,還整理了一條詳細的旅行路線。游客們在紹興玩得不亦樂乎,對陳程的推薦贊不絕口,臨走前還邀請他去西安玩。

“大碗吃飯,快樂減肥,比去健身房有效,我一下瘦了10多斤,我們幾個新來的或多或少都減了,最多的減了20斤,一身肥肉變成了肌肉。”陳程的歡樂寫在了臉上,現在他不僅能大大方方向家人朋友介紹自己工作,還打算邀請他們上船體驗一下。“烏篷船上,游客們形形色色,大家沒有身份區別,隻有暢快交談,他們給了我自信和快樂。”

時尚“顯眼包”:

還想去學修補烏篷船

“我直接微信上轉你錢,你讓我坐一趟。”看著長長的隊伍,有游客想“走后門”。

“我可不能‘開后門’。”戴著茶色鏡片眼鏡,頭發向后扎成小辮兒,脖子上的金項鏈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在眾多船老大中,1991年出生的傅雲剛是個十足的開心“顯眼包”。

住著獨棟別墅、一身時尚潮流打扮的傅雲剛為什麼會來當船老大呢?

“以前的生活就像高速上的汽車,快得讓人喘不過氣。我寧願選擇在湖面上慢下來,感受每一道波浪帶來的快樂。”2023年年底,親人離世和長年累積的工作壓力讓傅雲剛近乎抑郁,為此,他“裸辭”干了十余年的銷售工作。

傅雲剛作為東湖人,從小和烏篷船打交道,有著深厚的感情。賦閑在家的他看到招聘啟事后,立即報名應聘。“小時候出行主要靠坐船,父親經常帶著我一起劃船去抓魚網蝦,所以劃烏篷船,我上手很快。”

一干便上了癮。“干銷售時,老板跟我說得最多的就兩句話——‘加班是做業務的常態’‘要干就干,不干就走’。”相比之下,船老大隻需要把船劃好,保証乘客的安全,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工作”,情緒價值給足。

傅雲剛坦言,這段時間的船工體驗,讓他經歷了一場心靈療愈之旅。

如今,傅雲剛也喜歡在空余時間,帶孩子來體驗一下他小時候生活:爸爸劃著烏篷船,妻子和兩個孩子坐在船上,一家人有說有笑。傅雲剛說,孩子回到學校后,還自豪地向同學“炫耀”他高超的劃船技術。

隨著劃船技術日益精進,傅雲剛還有了新的職業規劃:學習修補烏篷船,將烏篷船的非遺技藝整套傳承下來。

“有別的單位還想來偷偷‘挖’我過去劃船呢。”傅雲剛開心地說,景區工資待遇不錯,而且工作氛圍好,自己想一直在這裡干下去。

“發小”一起拼:

劃船也能劃出一片天

“畢竟是風吹日晒的體力活,現在年輕人家庭條件普遍比較好,又讀了不少書,很難讓人相信能干得了這麼累的活。”59歲的老船工高國梁一直在擔心,這些年輕人到底撐不撐得下去,現在他打消了這種顧慮。“別看他們平時嘻嘻哈哈,一旦進入工作狀態,不怕日晒雨淋,還好學多問。”

“小年輕就是有活力,個個都很能吃苦,頭腦也靈光,現在,整個景區都變年輕、活躍了。”工作之余,高師傅總喜歡跟這群小伙子們聚在一起話家常,他特別點贊了年齡最小的阮宇斌。“小伙子每次最早一個來練習,最遲一個離開景區。”

對於高師傅的表揚,22歲的阮宇斌顯得有點害羞。為了能練好劃船技術,培訓期間,早上5時半,他就到最復雜的水面進行練習﹔晚上,保安師傅多次趕人后,他才離開。

熟能生巧。穿梭在狹窄、逼仄的岩洞內,阮宇斌掌著烏篷船,猶如一隻靈巧的魚兒,不疾不徐,輕鬆掠過一個又一個關卡。

“這裡比較窄,船也多,交匯時要慢,船工之間要打好配合。”船行至陶公洞時,入口處僅容兩葉扁舟通行,阮宇斌駕著船緩緩排隊進洞,示意后面船工稍后跟進。

“來嘞,劉師傅,讓我一把。”隨后,他扶了下眼鏡,收起腳槳,改用手劃,小心地和對面駛來的船隻交錯行駛,嫻熟地控制小船貼著石壁通過。“抓緊拍照,要出洞了。”還沒等記者回過神來,他已經迅速在洞內水域調轉好船頭。

阮宇斌說,一開始自己總是“重手輕腳”,手劃著腳卻停了下來,船就在水中原地打轉。“我從不氣餒,趁著老師傅們下班或不載客的空檔,就湊上去討教幾招。”空余時間,他還在家模擬劃船動作,增強肌肉記憶,把本領融入身體。

“這裡是霞川橋,西游記取景地哦!”“你看下后面,仙桃洞上面的題字可以拍一下。”……除了劃船技術,為了更好服務游客,阮宇斌用心記下東湖游線沿途美景,根據自己的經驗,讓游客拍好美圖。“游客把東湖美圖晒在朋友圈,才是對景區真正有效的推薦。”

阮宇斌感慨,以前在工廠裡干活,天天面對著零件,講究一個精細,不過對性格活潑的他來說,著實悶得慌。如今,每日穿梭於東湖之上,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阮宇斌感覺眼界開闊了很多,也格外珍惜這份工作,還特地拉來“發小”一起干。

平日裡,兄弟倆經常交流劃船心得和竅門,他們相信,靠著自己的努力,劃船也能劃出一片天。

如今,這批年輕船老大成了東湖景區的閃亮招牌,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打造一支復合型的船工人才隊伍,成為向世界推介紹興的一扇窗,讓烏篷船這張流動的文化“金名片”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