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的鼓詞館

曹怡晴
2025年02月12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場細密的冬雨過后,一團團、一簇簇山茶花開滿枝頭。相較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南方小城的年味似乎帶著更多的春日訊息。早在山茶花苞剛剛展露時,長年僑居海外的叔公回到了故鄉浙江瑞安。

  這趟難得的回鄉之旅因寄托了太多牽挂而衍生出繁密的計劃表:再尋數十年未見的老友,再訪腦海中僅剩模糊記憶的老屋,給長輩和晚輩准備心意滿滿的紅包……濃濃鄉音讓歸家游子的陌生感漸漸消散,也讓叔公不多時就找回了本地人的“節奏感”。大年初一這天,吃罷“正月酒”,叔公又琢磨起“新春的唱詞聲”,便喚老友:“走,上西山曲藝場聽鼓詞!”

  “曲藝場早改名了,現在叫‘鼓詞館’啦!幾乎天天都有演出,去了都能免費聽。”我笑著提醒,並主動提議充當“向導”。

  鼓詞館藏在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忠義街的西側深處,仍是老地方,但周圍環境大變樣。沿街挂起紅燈籠,店鋪裡布置著年宵花,遠方依稀能聽見鞭炮聲噼啪作響,近處則是小販殷切熱絡的招攬、孩童奶聲奶氣的嬉笑……往鼓詞館的方向再走近些,街巷裡的人聲漸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時而鏗鏘時而婉轉的唱詞聲。

  “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從正月初一開始,鼓詞館連續10多天上演《封神》。陪著幾位老人家一同走進館內,隻見正前方舞台上一位唱詞先生正輕敲牛筋琴,將姜太公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

  鼓詞是流行於浙南地區的民間說唱藝術,表現形式與評彈有些相似。表演時,一般由一位藝人端坐椅上,左手執拍,右手持鼓簽,敲奏琴、鼓、梆、鑼。別看是單人表演,但靠著藝人快慢得當、輕重有序的“口上功夫”,竟能做到兼生、旦、淨、末、丑於一身。這不,眼前這唱詞先生,一會兒是剛正的姜太公,一會兒又變身為狠毒的妲己,隨著語氣、唱腔的轉換,幻化出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和紛繁復雜的場景氛圍。

  午后剛過兩點,不少人還未能從親朋相聚的席間離場,館內三三兩兩零星坐著聽眾,“上座率”並不高,我們很輕易就佔據了靠前的位置。隨著情節愈來愈趨於高潮,館內也越發熱鬧起來。10多排木椅上坐滿了人,再晚些到的就隻能站在后排。聽慣了鼓詞的票友們很快就沉浸於扣人心弦的故事中,隨著曲調板式的變化在腿上輕打節拍,與台上的唱詞先生遙相呼應。初次接觸的聽者或是方言不甚地道的年輕人也不必擔心有“壁壘”,舞台兩側的字幕大大降低了欣賞門檻。鼓詞館門口有茶鋪和零食鋪,街邊有九層糕、燈盞糕、糯米貼等地方吃食,伴著唱詞聲來一頓“甌式”下午茶,既能解歸鄉人的“耳癮”,更解“舌尖上的鄉愁”。

  個把小時后,一本詞終了,叔公戀戀不舍地起身:“現場聽和在家看視頻就是大不一樣。”他又拉上老友沿著忠義街奔湖濱公園而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公園裡那棵百年大榕樹下,常有鼓詞上演。在瑞安聽鼓詞不算難事,人氣相聚便能匯成舞台,在廟宇內在鄉野間,在劇場中在堂屋裡。不巧,這天在榕樹下未能偶遇一場鼓詞表演﹔但又湊巧,一個社區戲曲團來此排練,10多位大姐扮好行頭,在湖邊咿呀唱起了越劇。她們的扮相和唱腔談不上專業,但身邊仍有不少捧場的觀眾和賣力的叫好聲。我回頭望向叔公,發現他正默默拭淚。原來,正在排演的《琵琶記》不僅是南戲的名篇,更是叔公故去妻子健在時常聽的戲文。

  過去幾十年間,這座南方小城裡,數以萬計的人們為了前程與生計奔赴異國他鄉。經冬復歷春,漂泊半生后,許多人回到故土。在新春團聚的時刻,歸家的人們中,有人期待著親人們再次執手的溫度,有人盼望著箸筷間再度品嘗的味道。還有許多人,渴求在那一段承著鄉音的唱詞、一折載著鄉情的戲曲中,再回望一次那如流水般逝去的光陰,在故鄉嶄新的風景中,重溫來時的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2日 20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