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繪就詩畫浙江和美鄉村新畫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人民日報記者 余建斌、顧春、劉軍國
2025年02月13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浙江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梅蓉村,一步一景。走在田間,創意農業讓人眼前一亮,既可看到長勢旺盛的油菜,又能欣賞藝術院校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

  零落田塊流轉整合,成了千畝良田,田裡“長”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品,閑置地塊打造成親子樂園……從村居環境的優化提升到古朴民居的典雅重塑,再到美麗經濟的多元化激活,梅蓉村這個富春江畔的小村落用自身的美麗蝶變,為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涂抹新意。

  行走之江大地,鄉村和美、產業興旺、農民富裕,“三農”新畫卷引人入勝。

  2003年,浙江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余年來,浙江持之以恆推進“千萬工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從以美為形,到以業為基,再到以文為魂,“千萬工程”持續深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2024年,浙江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3%、6.1%﹔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12年的2.37,縮小至2024年的1.83。

  “千萬工程”持續深化,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周末一大早,浙江台州市的中國黃岩蜜橘種源研究中心基地人頭攢動。柑橘博物館裡,孩子聽講解員介紹柑橘起源﹔橘林中,游客採摘品嘗橘子。

  “市中心到這裡隻有半小時車程。我們從‘賣果子’變成‘賣風景’,四季都有生意。”黃岩鳳來柑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德通說。2024年,黃岩柑橘種植面積5.4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20億元,帶動3.2萬人就業。

  實施“千萬工程”以來,浙江從村庄人居環境整治入手,接續奮斗創新實施“三大行動”(推動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推進產業融合、文化傳承,創新優化村庄治理,鄉村全面振興氣象萬千。

  杭州市臨安區青山湖水上森林公園,五彩斑斕的杉樹林成為游客打卡點。

  “這裡遍布充電樁,開新能源汽車出游很便利。”公園一角,江蘇游客李彬給汽車充上電,悠閑地喝起咖啡。

  “在杭州,充電樁越來越成為方便群眾生活、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標配’。”國網杭州供電公司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龔成堯介紹,杭州191個鄉鎮實現公共充電站全覆蓋,形成城市5分鐘、城鄉半小時充電圈。

  紹興市柯橋區平王線山路陡峭、彎道眾多,過去會車困難,堵車能達10余公裡。2016年起,柯橋區啟動了全區域“四好農村路”建設。擴路基、種樹木、裝路燈、優環境,農村道路與古村、古樹、古跡、古溪、古道交融。改造后的平王線不僅路面拓寬,而且春夏花樹郁郁、秋冬紅葉紛飛,被評為交通運輸部2022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之一。10年來,柯橋區累計投入30億元,用於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所有鄉村實現“10分鐘上高速,15分鐘進城”。

  王壇鎮坎上村是柯橋區較偏遠的村落,如今交通便利。“四季游客不斷,村民就業方便!”坎上村黨總支書記孫秋雲說。

  人居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產業振興就有了基礎。

  浙江將傳統工藝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省級名優產品300多個,建成10億元以上特色產業全產業鏈126條、產值3216億元,建成農業產業強鎮109個,全省特色產業從業人員規模470萬人、人均收入5.1萬元。

  2025年1月1日起,《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施行,新一輪改革,將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圍繞“富民”統籌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新質生產力持續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菜田裡,油菜長勢喜人﹔菜田邊,支起一頂露營帳篷,村民在此休憩,小學生們興趣盎然上著農耕體驗課。

  “這款油菜新品種的菜薹,口感鮮糯,營養價值豐富,從12月中旬到次年1月底,一株油菜可以收割菜薹2到3次,而且生長速度快,不會影響油菜的開花、榨油,有效利用了冬季閑田,提高了村民的收益。”浙江傳化鄉村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研策部總經理吳榕昊介紹。

  這個油菜新品種培育自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謝徑安傳化植物科學中心。在科學中心裡,一粒種子可以實現研發培育、播種、育苗、採摘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農田“長出”新質生產力。

  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黃灣塘,陸基大西洋鲑養殖場裡,水流模仿洋流快速轉動,紋理美麗的大西洋鲑歡快游動,不時躍出水面,它們加工后就變成食客喜愛的三文魚。

  諾帝克水產中國子公司總經理童安睿介紹,不同於傳統海洋網箱養殖,這裡採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可以殺滅水體中滋生的各類病原體,還能模擬魚類生長的環境。2024年4月,第一批養成的大西洋鲑銷往市場,優質率達99%。曾經遙遠的大西洋鲑,現在5個小時就可“游”上長三角地區的餐桌。

  水產良種被稱為農漁業“芯片”,這個難題,在象山一再獲得突破。

  “象山海岸線、海域面積居全省前列,縣裡的農民主動跟高校院所合作,把農漁養殖做精、做深。”象山縣副縣長石赟甲介紹,擁有國家級大黃魚良種場的高泥村,先后與1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后培育岱衢族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馬鮫魚、銀鯧等26個品種,填補國內空白5個。

  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讓新質生產力持續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伴隨紅美人柑橘種植和漁業養殖,象山縣累計培養鄉土專家40余人、農創客711人、海歸柑橘研修生300余名﹔三文魚陸基養殖項目落戶后,又有6位外籍專家、40位技術人才扎根海島。

  目前,浙江已累計培育“浙農英才”300名、鄉村產業振興“頭雁”4600人、農創客8.4萬人、現代“新農人”26.5萬人。

  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夯實群眾致富創業基礎

  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

  紹興嵊州市是個山區縣,經濟並無先發優勢。該市將以小籠包為代表的“非遺小吃”做出大產業,8萬余人在各地經營,去年小吃年產值達140多億元。“小吃創富增收”模式被列入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試點名單。

  如今,嵊州成為“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地區,在非遺中挖掘商機,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秘訣。嵊州“越都戲劇”共富工坊負責人李華英傳承非遺戲劇服裝制作,抓住新興的國風潮,開發國風戲劇服裝,在網上推廣、銷售,顧客遍布海內外,帶動100多名村民就業。

  嵊州市黃澤鎮定期開展戲劇服裝、竹編、根雕等非遺公益體驗課堂,讓非遺走進老百姓生活。“我們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夯實群眾致富創業的基礎。”嵊州市黃澤鎮黨委書記應九蓮說。

  文化是鄉村之魂、產業之基,發掘、重塑鄉村文化之根,鄉村建設有了堅實內核。

  “這麼前衛美麗的建筑,落戶在一個村落,令人震撼!”在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源口村,法國游客菲舍對龍溪藝術館贊不絕口。

  龍溪藝術館以當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連碓造紙作坊為靈感,布置水碓、紙槽、煙囪等造紙文化元素。開館3年,已陸續舉辦30余個藝術大展。在藝術館的“牽引”下,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研學等優質項目紛至沓來。

  以文為魂,浙江以“千萬工程”為統領,塑形鑄魂,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文明善治先行,以鄉村善治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目前,浙江按照文脈厚村、文創富村、文化惠村、文藝塑村、文明潤村5個領域,持續建設一批環境優美、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人文鄉村,已選派1570余名優秀文化人才作為文化特派員,赴鄉鎮(街道)、結對村(社區),開展鄉村基層文化建設,實現全省鄉鎮(街道)全覆蓋。

  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表示,浙江將堅持硬件與軟件、塑形與鑄魂、物質與精神、風景與風尚共抓,持續提升鄉村風貌,繁榮現代鄉村文化,加快建設人文鄉村,促進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繪就獨具特色的詩畫浙江和美鄉村新畫卷。

  (人民日報記者鄧劍洋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01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