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70年︱一條海纜如何鏈接起美好生活?

“很多人向往海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你再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座缺水缺電、蛇虫鼠咬的孤島,肯定又要抓狂了。”溫州市平陽縣南麂島東方岙村村書記鄭榮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海島土著”。鄭榮貴出生在島上,親歷了南麂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感受最為明顯的,就是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蝶變煥新。
南麂島距平陽縣鰲江鎮30海裡,遠離大陸,能源一直是困擾南麂發展的一大難題。“小時候家裡都是用煤油燈照明的。十幾歲時,村裡開始共用一台發電機,隻能晚上六點后發電四個小時,時間一到就停電。”鄭榮貴向記者講述了島上的用電變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南麂島建起了發電廠,島上居民的用電難題才得以緩解,但電量還是很不夠用,得通過輪流停電來保障地區用電。“那時候家裡經營小賣部,輪到我這停電時,眼瞅著冰箱裡雪糕會融化,都要全家總動員拼命運到附近有電的鄰居家借冰箱使用。”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鄭榮貴感慨萬千。
2014年,國家863項目南麂微網示范工程順利投運,島上從此擁有一個融合風電、光伏等多種分布式電源的微電網,用電狀況得到了一定改善。然而,隨著來島旅游的人數日益增多,酒店服務、海水淡化、漁業加工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區域負荷不斷攀升,島上供電也難保障穩定。於是,每當遇到用電高峰時期,發電機就成了海島居民的常備品。
直至2019年11月30日,一條長達43.9公裡的光電復合海底海纜,穿越東海與大陸聯網,徹底改寫島上用電短缺的歷史。至此,浙江省實現所有建制鎮用上大陸電。
“去年,南麂島的用電量攀升至815萬度,與2019年的400多萬度相比,幾乎實現了翻倍式增長。”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南麂供電所所長林啟待告訴記者,源源不竭的電力也將為海島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一家洞穴酒店的店長徐子惠對此深有感觸:“通上大陸電后,此前購置的發電機被收進庫房,再也無人問津。旅客可以放心使用空調等電器設備,住宿體驗大幅提升,更多人更是願意‘打飛的’來島度假了。”
不僅僅是一條海纜鏈接起了美好生活。“要想富,先修路”,小島孤懸海中,跨海交通一直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最初,從鰲江去南麂還沒有正規的客運鐵板船,大家隻能靠私人漁船或小木船劃過去。”浙江省鰲江港務公司副總經理蔡忠明跟記者分享了小時候一次驚心動魄的上島經歷,“那天我跟爺爺坐木船回南麂,結果遇到大風浪,船上載的貨也多,船頭就沉下去了,便在海上漂了六、七個小時。最后把貨全部扔掉,把船扶起來,才撿回一條命。”
1979年,第一艘客運鐵板船“平航1號”正式投入使用,這才緩解了島民的交通難題。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客船經歷了多次更新迭代,從100客位的“平航11號”鐵板船,到耗時僅需90分鐘的快艇,再到可容納300多客位的“南麂88號”與“南麂99號”。2023年,鰲江港客運站將舒適度較低的快艇全部淘汰。
2024年,平陽縣斥資2500萬元打造豪華版“南麂之星”客輪,該客船擁有380客位,抗風等級8級。“南麂之星”的正式投運,將有效調整南麂航線運力結構,改善旅客運輸條件,提升南麂交通旅游服務品質。
“最早的木船要四個小時,現在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島民買船票還有優惠價,再不用擔心交通問題。”鄭榮貴感慨道,除了船升級了,島上的泥土路也變成了平整寬闊的彩虹公路,日子從苦過到甜了。
游客日益增多,民生用水和產業用水需求量也開始急劇上升。島上原本“靠天吃飯”的淡水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生活生產需求。
“淡水資源一直匱乏,小時候得到外頭的水井去挑水,衣服要到山澗小溪裡去洗。”鄭榮貴告訴記者,過去島上居民用水主要依靠打井抽取地下水或水箱儲水,不僅水質堪憂,而且干旱季節更是面臨斷水風險。
2006年,島上建起了蓄水池,但飲用水檢測還是不達標。
2022年,平陽水務公司建設南麂水廠改造提升一期工程,當年10月,便實現1.6公裡核心區域內群眾和大部分景區通水,基本滿足海島旅游核心區域的用水需求。2024年11月,二期工程也順利通水,基本實現島上偏遠地區群眾居民和剩余景區全覆蓋。
“后隆漁村原本具備發展民宿的優越條件,由於缺乏穩定的水源而受限。如今依靠新建設的水管工程,預計今年旺季的接待量可達2000人。”平陽水務公司副總經理李侹介紹,這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先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島民享受與城市一樣優質的供水服務。
南麂島的蛻變,是一代代建設者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錢況表示,隨著島上民生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未來將通過文旅賦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把南麂島打造成共同富裕的示范樣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