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南麂70年︱一隻鳥,如何誕生新“神話”?

殷誠聰、錢忠秋、甘凌峰、林斌、鄭小巧、蔡卓凝
2025年02月27日16:55 | 來源:潮新聞
小字號

海鳥繁殖季即將到來,來碧海仙山應聘“最詩意崗位”。2月24日,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招募公告如期而至,其中將在南麂島招募4名海鳥監測員。這已經是南麂島連續第三年為中華鳳頭燕鷗設專人陪護。

南麂島位於台灣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匯處,是海洋動植物的理想棲息地。尤其貝類及和大型底棲藻類分別佔全國貝藻類種數的15%和25%,約佔浙江省貝藻類種數的80%,被美譽為“貝藻王國”。漁業資源豐富,原始的漁業捕撈一度是島上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南麂島的保護和開發之爭由此上演。

1990年,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成立。作為30多年的老執法隊員,鮑向前感慨於這些年來的變化。“以前執法艇又破又小,比違法漁船還小,撞一下就倒了。”抓不住,還沒有執法記錄儀等取証設備,一度令他們頭疼不已。

但最苦惱的,是理念的沖突。“潮水一退,婦女們就下海挖螺,拉都拉不住。”在村民們看來,這是他們千百年來的討生活方式。要生態還是生活?理念的認同,並非一蹴而就。

兩種理念的合二為一,始於20年前“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原則的提出。南麂列島實施分區管理,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其中僅實驗區可適度開發。門嶼尾核心區整村搬遷,垃圾外運清零、交通秩序整頓、無廢海島建設……在一個個專項行動之后,村民們驚奇地發現:海島變美了,他們的收入也變高了。不再靠討海生活,轉型文旅和生態養殖,村民們走上了可持續的致富之路。

不再需要苦口婆心地勸說,一個個村民主動加入了生態保護的行列。“我們定期在沙灘等處清理垃圾。”東方岙村黨支部書記鄭榮貴說,他們村共有5個人加入了海之夢環保協會。大家組建了微信群,一旦發現有海飄垃圾堆積等環境問題,立即發群裡組織清理。

村民的生態意識覺醒,這僅僅是第一步。“我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在保護什麼。”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研究所所長陳萬東說,新物種的鑒定和引育是工作的重點。他們已經與中科院海洋所、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等十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創成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溫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拿起物種名錄,陳萬東告訴記者,有1170種生物是保護區成立后新增鑒定的,其中南麂側鏈藻、南麂蹄狀藻等微小型藻類為世界首次發現,並以南麂地名命名。鳥類種類數量記錄穩中有升,從原來的23種新增至121種,包括黑臉琵鷺、黃嘴白鷺、黃胸鹀、中華鳳頭燕鷗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些“名貴”動植物的發現,不僅提高了南麂島的知名度,也在不知不覺中匯聚了更多的保護力量。

中華鳳頭燕鷗被稱為“神話之鳥”,全球僅200余隻,屬於極度瀕危物種。2023年,南麂島首次招引中華鳳頭燕鷗,當年招引當年就成功孵化了一隻中華鳳頭燕鷗寶寶。“中華鳳頭燕鷗屬於‘獨生子女’,一窩隻產一枚蛋。”陳萬東說,為了讓中華鳳頭燕鷗來安家,他們也是下了“血本”。在平峙島上放置假鳥、播放鳥叫聲,周邊海域禁止捕魚、通航船隻禁鳴喇叭,捕鼠、給蛇搬家,這些只是基礎性工作。他們還聯合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落地了國家電網“綠電方舟”項目,通過光伏、儲能設備建設零碳微電網,在不打擾鳥兒的前提下,實時觀測其活動規律。2024年,再次招引中華鳳頭燕鷗6對,孵化3窩。

不打擾,體現了南麂生態保護觀念的進一步轉變。2月18日,陳萬東來到大沙岙水域,考察水下監測點的布置,隨行的還有電子科技大學和電信部門的專家。陳萬東說,科研人員採樣也是一種干擾。他們正在給天空地海裝上電子眼,納入統一的視頻監控平台,實現智能化管理,“科研人員和游客就可以通過鏡頭遠程實時觀看。”

乘坐100噸級的執法艇,鮑向前和隊員們又一次巡邏在南麂附近海域。海水湛藍,海鳥翱翔,一派生機勃勃的和諧景象。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全國“和美海島”、全國“美麗海灣”、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多重光環加身,一個綠色、智能的南麂島正向我們走來。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