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后一個解放的島嶼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南麂島,70年的紅色印記

南麂列島,由52個島嶼組成,在浩瀚的東海上不算起眼。
南麂島是南麂列島的主島,島上一座火炬形的紀念碑——“浙江省全境解放紀念碑”,標注了它在浙江歷史中的地位。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軍在南麂島制高點插上五星紅旗,這也標志著浙江全境獲得解放。此后,一代代人登島墾荒、艱苦創業,將飽受戰火摧殘的海島再度變為家園。
砥礪前行,開拓創新。20年間,海島漁村翻開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環境變了,產業結構變了,人的命運也在改變,碧海銀灘成了金山銀山。
在南麂島解放70周年之際,我們乘船登島,聆聽一個個鮮活的島上故事。
海島之變
越過越紅火的美好生活
2月的南麂島,習習海風拂過耳畔。漫步在細軟的白沙灘上,美好不言而喻。
然而70年前,這裡卻硝煙彌漫,是浙江全境最后解放的孤島。
面對一座荒島,溫州平陽麻步鎮60多名青壯年組成第一批墾荒志願者,於當年5月登島。之后,政府組織瑞安、文成等地268戶872人遷居海島,派出洞頭大批干部及工商企業職工,和解放軍一起開墾海島。
“爺爺他們蓋房子、開荒地、捕魚,用勤勞的雙手建起了新家園。”東方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榮貴在南麂島出生,說起島上情況如數家珍,“南麂島共有4個行政村,戶籍人口2328人,最繁榮時超過3000人。”
南麂島遠離大陸、孤懸海中,距最近的平陽縣鰲江鎮約30海裡。交通不便是島上生活最大的問題。
“爺爺說,當時海島遍地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居民吃足苦頭。”鄭榮貴記得自己小時候的路況,雖然鋪設了石子路,后來又澆灌了水泥路,但路況仍未明顯改善。台風過境,坑窪裡的積水沒過小腿,出行十分艱難。
下定決心,整體規劃。2019年,平陽統一布局島上公路路網,並進行景觀美化。南麂島不僅有了環島公路、彩虹步道,還有了環線公交和出租車。居民騎上電動三輪車,到哪都不會超過半小時。
陸路解決了,還有水路。如今來到南麂客運碼頭,常常會看到一艘3層豪華客輪,名為“南麂之星”,船上能承載380人,抗風等級達到8級。每次從南麂島往返陸地,鄭榮貴安心睡上一覺,兩小時左右就能到達。
“從最早四五個小時一趟的木板船、鐵板船,到后來速度快但顛簸的快艇,再到現在又快又穩的‘南麂之星’,海島出行已經變得越來越方便、安全和舒適。”鄭榮貴說。
重建一座島,要攻克的不止一個難題。近年來,平陽加快海陸統籌、城鄉一體化推進,持續吹響南麂島品質提升的沖鋒號,海島民生基礎設施不斷提檔升級——
2019年,國網平陽縣供電公司建設了一條43.9公裡長的光電復合海纜,連通南麂島與大陸,將島上供電能力足足提升20倍,標志著浙江實現所有建制鎮用上大陸電,告別了海島用電“孤網”的歷史﹔
2022年,南麂水廠改造提升一期工程開建,當年10月實現海島中心區域和大部分景區通水﹔2024年11月,二期工程通水,基本實現島上偏遠地區和剩余景區全覆蓋,結束了海島“靠天吃水”歷史……
一艘艘船、一條條路、一道道水電管網,串起了南麂島民的幸福生活。
“一年一個樣,70年大變樣!”興岙村村民黃玉東親眼見証巨變,感嘆不已。不久后,他們一家將搬進村裡新建的安置房,享受和陸地居民同等的生活品質,“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
產業之變
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這些天,南麂島的漁民們很忙。他們徹夜整理網箱、修補漁具,等待3月即將到來的大黃魚放苗時節。
大黃魚,如今是南麂島的特色支柱產業,也是平陽農業發展品牌“五鮮”之一。目前,南麂島養殖水域達1800余畝,年產量超2800噸,年產值3.2億元,解決了常住居民的就業問題,戶均年收入超20萬元,較2005年增長近9倍。
地理位置特殊的南麂島,挾裹著冷水的浙閩沿岸流與台灣暖流在此交匯,冷與暖的碰撞交融,使它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
這裡已發現的海洋生物共有2157種,貝藻資源尤為豐富,約佔全國貝藻類種數的20%。南麂海域含沙量低、透明度高,湛藍的海水、珍奇的景觀獨樹一幟,被冠以“碧海仙山”“貝藻王國”“中國十大美麗島嶼之一”等美譽。
但一度,因過度捕撈等粗放式發展模式,南麂島近海漁業資源逐年減少。
“早年一網下去能有幾百條魚,后來隻有幾十條,魚越來越少,船越開越遠。”漁民溫從義一家,1955年10月響應政府號召,從平陽麻步鎮遷居到南麂島,靠捕魚為生。
漸漸地,他們意識到,隻有保護好大家賴以生存的這片海,才能實現真正發展。
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南麂列島成為我國首批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海洋的意識,在南麂人的心中愈發清晰。
“保護為主、適度開發”,這一理念,深植南麂人心中。
實施保護區管理條例,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開展“碧海”“海盾”“護島”專項執法行動,進行生態監測,實行生態修復,漁民還自發成立生態巡護隊,南麂島生態持續向好、環境持續向優。
量,有了新進展——截至目前,南麂島已鑒定物種數達2886種,比2005年增加633種﹔
質,也有了新突破——自保護區設立以來,南麂島新增鑒定生物1170種,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珍稀生物首次在南麂海域出現。特別是2023年,南麂島首次招引極度瀕危物種“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當年就孵化了一隻中華鳳頭燕鷗寶寶……
優越的海島、海域生態環境,推動了南麂人換種方式“吃海”。
溫從義的孫子溫正喜,現在是南麂島大黃魚協會會長。他傳承父輩經驗,改良大黃魚養殖技術,在可適度開發的南麂海域實驗區內,走起了生態養殖的路。
同樣是人工養殖大黃魚,新一代南麂島漁民圍繞“精”字做文章,更加注重大黃魚的風味與品質,不僅拿到了“中國第一條有機海水魚”認証、國家地理標志等榮譽,還搭建數字化倉儲中心,通過冷鏈物流直達全國各地。
水流活躍、遠離陸地、超低密度的深遠海養殖,讓南麂大黃魚近似野生,口感特別好,受到食客歡迎。
更讓漁民們驕傲的是,南麂大黃魚還被端上了國際盛會的餐桌,“游”向了世界。
島民之變
令人向往的共富家園
近年來,平陽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2024年以來,南麂島實施“強島行動”,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利用島上紅色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進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樣板。
時至今日,南麂島上的相思樹已亭亭如蓋。最近,唐愛秋正忙著裝修民宿,把舊房間翻新,增加幾個床位,以便更好地招待遠方來的客人。
截至目前,南麂島已有各類酒店、民宿和漁家樂等50余家,每年游客超12萬人次,年均旅游總收入超2億元。
曾經離開家鄉的年輕人也在回歸,改寫自己的人生,也改變南麂的未來。
85后“漁三代”林端萍,大學畢業后接手了父輩經營的漁場。2023年“五一”假期,她創新推出海洋牧歌漁旅體驗園,集漁業養殖、體驗旅游、海洋保護於一體,成為南麂島首個海上田園綜合體。
這裡,8個大網箱養著15種魚和3種貝藻,游客可以了解漁業知識、體驗海釣快樂,還能坐上快艇前往養殖區,近距離觀看大黃魚養殖和捕撈的過程。
開園當年,體驗園就吸引游客近萬人,帶動200余戶村民發展漁業旅游,增收400余萬元,並吸納10多名海島青年從事文化宣傳、旅游服務等,打造青年創業基地、海島青年實踐就業基地。
慕名而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新南麂人”。
在鑫豐村的礁石峭壁上,連片的洞穴海景房視野開闊,蔚藍海岸仿佛觸手可及,迷途洞穴民宿負責人徐子慧,原先在杭州做旅游規劃,被海島生態吸引,成為島上最早一批進駐的民宿主﹔
雲南姑娘胡雅婷,被南麂島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上島后便舍不得離開,成了一天民宿的店長……
“走過70年光輝歷程的南麂島,煥發青春的氣息。”南麂鎮黨委書記黃大克說,“未來,我們將牢牢把握島上的紅色資源、生態資源優勢,走全景打造、全業融合、全民共享的發展路,振興美麗海島,唱響強島富民的‘新漁歌’”。
這樣的海島漁村,怎能不讓人心向往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