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市已有587個小區實現自動評價、自動換桶等功能

嘉興借“智”打造垃圾分類新模式

蔡舒安、徐衛英
2025年03月16日09:14 | 來源:嘉興日報
小字號

  3月13日上午,在嘉興市南湖區新興街道鬆鶴社區放鶴洲小區,正在垃圾分類屋前打包紙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的張師傅,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工作伙伴——智能無人可回收物收(轉)運車,它通體藍色,移動速度30公裡/小時。

  隻見智能無人可回收物收(轉)運車在靠近垃圾分類屋時自動停下,張師傅將打包好的可回收物裝車。“裝得差不多了,隻要在屏幕上點擊,車子就會啟動,沿著提前規劃好的路線開到下一個目的地。”張師傅拍拍手,目送車輛遠去。

  智能無人可回收物收(轉)運車的引入,是嘉興在推進智能化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又一次重要嘗試。垃圾分類環節眾多,垃圾投放點點多面廣,光靠人工督導和檢查,難免會有顧及不到的地方,還會產生落地包、分類質量差、回收壓力大等問題。對此,嘉興近年來積極探索推行垃圾分類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不斷優化投放流程和收運流程,引進智能無人回收車、智能機器人等設備,用“人機協作”代替“人工”,大大提升了垃圾分類的效率和質量。

  “你好‘小納’!”“你好,人臉識別成功!請將垃圾分類入桶……”在秀洲區高照街道秀清社區金都佳苑小區,居民蘭玉玲拎著一袋垃圾來到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站前,一個名叫“小納”的AI智能機器人萌態可掬,蘭玉玲點擊屏幕進行人臉識別后,回收箱瞬間通過智能感應打開櫃門。“‘小納’特別‘聰明’,有些垃圾不知道扔到哪個垃圾桶都可以問它,特別方便!”蘭玉玲說。

  “小納”是針對垃圾分類投放場景專門設計的AI智能機器人,也是垃圾分類督導員的AI助手。它可以利用AI技術對投放站周邊進行全天候監控,有效識別分類混投、落地包等違規行為,檢測到違規現象后推送至勸導員和執法部門,再由工作人員上門勸導,實現精准溯源。“借助‘機器換人’,我們小區的21個機械投放點位縮減為1個智能投放站,還有效破解垃圾分類管理難、自覺性低等問題,一舉兩得!”秀清社區黨委書記柳恩峰對此非常滿意。

  在垃圾分類投放站前進行人臉識別投放垃圾,櫃門自動開關,全程自動化,干淨又便利﹔在智能自動換桶設備亭房內,垃圾桶內的垃圾達到一定數量后,料斗便通過機械臂滑動,傳感器自動識別空桶,將垃圾投放到空桶內……科技賦能,以“智”提“質”。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87個居民小區完成垃圾分類投放站點的升級改造,實現自動評價、自動換桶等功能,“機器換人”小區比例達到20.78%。全市100%的居民小區實現源頭投放可追溯、可計量,分類准確率在90%以上。

  在收運環節,嘉興嚴格執行分類收集清運和定時定車定點定線“公交式”精細化收運模式,實現商業街收運全覆蓋。此次引進的智能無人回收車,四個方向都配備了高清攝像頭,能夠實時識別紅綠燈、行人、障礙物等,確保行駛過程中的安全與順暢。“回收車有約5立方米的超大容積,能充分應對跨區域的運載任務。各個站點的工作人員都可以通過手機軟件進行操作或查閱信息,車輛會根據路線錯開各站點的准確到達時間,方便工作人員安排工作。”嘉興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人人關注、人人參與、人人監督。在嘉興,垃圾分類體系越來越健全,垃圾分類方式越來越智能,各類主體和廣大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不斷提高。“我們將以打造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為目標,拔高標杆、持續推進、久久為功,持續打響‘分類在嘉’品牌,積極營造‘垃圾分類看嘉興’的良好氛圍。”嘉興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