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羊肚菌破土成金 科技賦能循環農業

杭州桐廬特色種植奏響“富美”樂章

黃蓉萍、章肖笑、陳雲飛
2025年03月19日11:05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羊肚菌大棚裡,村民們弓腰採收,忙碌的身影帶著豐收的喜悅﹔食用菌車間內,智能參數跳動,科技的力量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中藥材基地裡,浙貝母破土而出,滿是勃勃生機……走進眼下的杭州桐廬鳳川,這一幕幕場景便會扑入你眼帘。

  從開啟“菌稻輪作”到建設“智能菇房”,從發展“藥食同源”到打造“研學觀光”,桐廬縣鳳川街道正以特色種植為畫筆,在“富美”的畫卷上揮洒濃墨重彩。

  羊肚菌破土成金

  大源村“首種”背后的共富密碼

  “這一朵朵‘小傘’可是金疙瘩!”置身85畝羊肚菌種植基地裡,大源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鋮告訴記者,作為桐廬首個規模化羊肚菌種植村,這片曾隻用於傳統水稻輪作的土地,首年試種便交出亮眼答卷:鮮菇畝產200—250公斤,以160元/公斤的價格俏銷市場,每畝淨利潤超萬元,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50萬元左右。

  這場“跨域合作”始於2024年3月鳳川街道的“牽線搭橋”。鳳川街道班子與大源村負責人8次赴貴州考察對接,最終鎖定高附加值的羊肚菌產業。大源村僅用半個月完成村級決策,一個月便實現項目落地。貴州發鑫農業提供菌種並全程進行技術指導,村集體以土地入股,村民以勞動力參與,形成了“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共同體。

  今年3月初採收的這批羊肚菌是2024年11月28日下的菌種。“菌菇‘遲到’的25天,卻成了品質升級的窗口期。”李鋮回憶道。原本計劃75天的生長周期因低溫延長至100天,雖然推遲了採收,卻意外提升了頭茬菇的品相和口感。如今,村集體通過自媒體直銷、企業保底收購的雙軌銷售,“鮮菇走C端,干菇進B端”的渠道策略,讓羊肚菌產業在首年即實現產值與效益雙突破。

  在基地的烘干車間,單次可烘上千斤的烘干機正將鮮菇轉化為干品。李鋮算了一筆增收賬:“羊肚菌3月採收完畢,4月底即可翻耕插秧,實現‘菌稻輪作’的無縫銜接,既保障糧食不減產,又讓畝均收益較傳統種植翻幾番,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已突破120萬元。”從2024年11月至今年3月,基地累計用工超100人,發放工資21萬元,吸引了本村及鄰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接下來,村裡還計劃催生農機服務隊、菌種培育中心等配套產業,為鄉村共富注入持續動能。

  科技賦能循環農業

  從智能化菇廠到中醫藥產學研閉環

  在鳳川街道翙崗村,桐廬某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大棚內,秀珍菇、大球蓋菇等菌菇在精准調控的溫濕度中“拔節生長”。該公司負責人王鐘鳴輕觸按鈕,自動補光、噴水系統應聲啟動。他介紹:“傳統菇農憑經驗控溫濕,我們靠數據建模——所有菌菇實現一年不間斷生產。”同時,企業通過廢菌渣的循環利用,建成“種植—加工—有機肥”的閉環產業鏈。

  如果說智能化生產定義了效率革命,那麼鳳川街道西庄村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則重構了產業生態。某中藥飲片公司在當地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為村集體送上“零成本”的種子與專業技術支持,以包產包銷的承諾托起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的信心。

  在這一模式推動下,原本閑置的土地被充分激活。西庄村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該公司攜手,將600畝保水性和肥力欠佳的半沙質田進行技術改良。改良后的田地煥發出勃勃生機,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600萬元、村民增收180萬元以上。此外,今年以來中藥研學游還吸引了500余人次參與,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眼下,隨著該公司投資1.35億元的新廠區正式投產運營,未來三年內,該企業將建成6個中藥材種植園,形成“田間種藥、車間制膏、文旅康養”的全產業鏈,進一步挖掘中藥材產業的多元價值,為當地共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