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探索家門口的致富路

嘉興市秀洲區打造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

富玲燕、徐佳、王偉杰
2025年03月19日16:29 | 來源:嘉興日報
小字號

  在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與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使命下,近年來,嘉興市秀洲區積極探索創新,堅持黨建引領、政府搭台、企業參與,大力推進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低收入群體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秀洲區已完成21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創建,其中1家入選浙江省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優秀實踐案例,5家被評為市級三星級創建單位。

  鏈接資源

  搭建家門口的就業橋梁

  “以前想掙錢隻能外出打工,家裡老人孩子都顧不上。現在好了,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增收2900多元,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在浙江某城市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橙衛洪”共富工坊工作的王女士笑著說。

  該公司通過“黨組織+企業+共富工坊+群眾”聯動的方式,打造村企合作的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橙衛洪”共富工坊,結合供給需求、政策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等,建立“一人一冊”、精准對接機制,搭建共富橋梁,充分發揮工坊在企業、村(社區)、村民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為了切實增加就業崗位,秀洲區借助民營經濟人士的力量,依托行業商會、基層商會、駐企服務專員以及政企懇談會等多種平台,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低收入農戶)和企業的用工需求進行細致摸排。同時,深入挖掘鄉村閑置的房屋和土地資源,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打造出一個個家門口的就業共富點。

  目前,這些“共富工坊”已廣泛分布在全區7個鎮(街道),涵蓋了一二三產業。72家結對共建單位累計吸納了1321名村(社區)剩余勞動力,幫助58戶低收入農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帶動農民月增收3106元,形成了規模效應明顯的“共富工坊”集群式發展模式。

  深挖資源

  探索多元化共富模式

  秀洲區深挖自身潛力,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農民生產特點,著眼於旅游業、農業、制造業等多元產業,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全力探索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模式。

  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當地的農業資源,以種植西藍花等農作物為基礎,建立了“興農富農”共富工坊。工坊每天能提供50余個工作崗位,吸引了眾多周邊村民前來務工,村民們在這裡不僅獲得了穩定的收入,還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

  真真老老“共富工坊”建立在嘉興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粽子生產車間,每年定向吸納周邊村(社區)剩余勞動力50余人就業,人均每月增收約5000元。依托粽子原材料供應、粽子門店展銷等平台,帶動鄉村文旅經濟,聯建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8萬元。

  “長期以來,我們全力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通過精心布局不同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多種定向招工的共富模式,后續我們還將繼續挖掘潛力,推動更多產業參與共富建設,搭建起更廣闊的共富平台,讓更多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秀洲區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用活資源

  提升就業技能與競爭力

  近日,秀洲區工商聯開展企業走訪活動,踏入嘉興某智裝股份有限公司的輥涂車間,一眼便瞧見在工位上專注忙碌的小李。“過去我缺乏一技之長,求職四處碰壁。后來參加了‘共富講堂’,在那裡系統學習,掌握了輥涂技能。如今我不僅工作穩定,收入也頗為可觀,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小李回憶往昔,滿是感慨。

  該公司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精心打造“共富講堂”,課堂聚焦員工綜合素養的進階,通過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如專家講座、案例研討、實操演練等,助力員工開拓視野、提升能力。從生產一線到管理崗位,每一位員工都能從中汲取養分。

  為了更好地匹配崗位需求,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秀洲區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開設“共富講堂”,邀請行業相關專家教授擔任“共富顧問”,企業業務實操骨干擔任“共富導師”,搭建起提升技能、邁向共富的堅實橋梁。

  “共富工坊”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現場教學、實操演練等豐富多樣的方式,為勞動力提供專業系統的崗前技能培訓和創業服務,助力富余勞動力向技能人才轉型。2024年,全區定向招工式“共富課堂”累計開設培訓課120余期,參加培訓達2500人次,新上崗人員培訓率達100%。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