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小草莓有大“甜頭”

趙登岩 周夢嬌
2025年03月21日09:4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陳正海查看高空草莓生長情況。人民網 周夢嬌攝

陳正海查看高空草莓生長情況。人民網 周夢嬌攝

記者在新民村見到“莓農”陳正海時,他剛忙完30畝地栽草莓大棚的活計,轉到去年新租的5畝高空草莓大棚裡查看。

新民村,隸屬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潘黃街道,是遠近聞名的“草莓村”。18年間,全村草莓種植規模從一開始零散試種的120畝,擴大到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下稱“示范園”)建成后的3200多畝,人均年純收入也從起初的1.9萬元增至2024年的4.5萬元。

高空草莓大棚場景。人民網 周夢嬌攝

高空草莓大棚場景。人民網 周夢嬌攝

“別看新民村種草莓起步晚,更新換代勤著呢。一代地栽棚,二代蓋棉被,三代上高架,四代能升降,現在的高空草莓就是第四代,無土種植,高度從1米到4米不等。”親身經歷草莓大棚迭代,感受有啥不一樣?陳正海笑笑說:“以前是‘草莓保姆’,現在成了‘科技管家’。”據其回憶,地栽草莓冬天怕凍,他們就用炭火爐、酒精爐給大棚加溫,“那時候澆水都要提著水桶進去,棚子低矮,每次忙活三四個小時,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

去年夏天,陳正海第一次走進8米高的高空草莓大棚,立體懸挂的種植模式、驅離虫害的生物制劑、鋪到草莓根部的水肥一體和電熱加溫管道,讓這位老“莓農”看傻了眼:“這哪是種地?簡直是草莓工廠!”他當場決定承包5畝。

老陳說,之所以願意再一次“吃螃蟹”,主要原因有二:新棚靠的是科技,不費體力,在手機上就能操控管理﹔硬件配套的標准雖然高,但每畝6000元的租金並不貴。

事實証明,陳正海的選擇沒有錯。他算過一筆賬:老棚畝產約4000斤,畝均收入在3.5萬元﹔新棚畝產接近7000斤,畝均收入可達5萬元,現在頭茬果還沒摘完,就已經收回租金投入了。

農技人員檢查水肥、暖氣一體化供應管道。人民網 周夢嬌攝

農技人員檢查水肥、暖氣一體化供應管道。人民網 周夢嬌攝

說話間,退休市民張先生帶著一家五口來棚裡採摘。“高空草莓能手搖調節高度,採摘就像從超市貨架上取物。”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介紹,示范園每天產出草莓約40噸,三成是通過觀光採摘方式賣出的,這個草莓季,村裡預計接待採摘游客近十萬人次。

除了草莓種植、採摘游,“甜蜜事業”的產業鏈還在新民村繼續延展。

示范園育苗車間裡,江蘇省農科院副研究員蔡偉建忙著對一株“鹽莓一號”草莓苗進行脫毒處理。“這就像給草莓做‘試管嬰兒’,取健壯草莓的莖尖細胞培育無病苗。”蔡偉建介紹,“鹽莓一號”是他們與當地合作研發的新品種,目前已具備大面積推廣條件。

據了解,新民村共有130戶村民參與草莓苗繁育,僅此一項每年帶動村民增收1100多萬元。

“鹽都草莓的發展經驗,關鍵就在善於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積極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后來居上。”鹽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謝兆標說,如今鹽都草莓已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面積1.3萬畝,年產值超10億元,直接帶動2.5萬農戶增收,“我們這裡的草莓已經名聲在外,‘草莓界的奧運會’——第10屆國際草莓大會日前就在我們區舉行。”

事實上,不止鹽城鹽都,南京溧水、連雲港東海、鎮江句容等也是江蘇的草莓主產區。

南京溧水區的金色庄園裡,一派繁忙景象。“我們種了5000多畝草莓,借助快速預冷、等離子滅菌技術延長保鮮期,把草莓出口到新加坡、阿聯酋、印度尼西亞等地。”金色庄園董事長吳中平說,“我也參加了本屆國際草莓大會,把我的‘草莓經驗’分享給各國同行。”

有“中國草莓第一鎮”之稱的東海縣黃川鎮,種植草莓3萬余畝。當地沿國省干道先后建起千畝草莓生態園、千畝草莓採摘園,形成“十裡草莓經濟觀光帶”,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次光顧。

鎮江句容草莓歷經40多年發展,當地除了鮮果就地銷售,還將目光轉向深加工。“我們剛接到一筆1萬瓶的草莓醬訂單。”句容市華達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華鵬說,他們的草莓醬等產品年消耗草莓200余噸,約一半原料來自本地。

人民網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江蘇省草莓種植面積近30萬畝,產量超過50萬噸,生產規模居全國第4位。草莓已成為江蘇不少地方解鎖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王丹丹、張瀚天、江楠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