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監測網絡 提升傳遞速度 融入指揮體系
湖州市氣象預警實現秒級叫應

從氣象預警制作發布到應急響應,中間貫穿了多少環節?如何發揮早期預警效用,將自然災害影響降至最低?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記者從湖州市氣象局獲悉,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湖州通過技術創新和跨部門協作,積極探索縮小氣象早期預警差距的有效路徑,構建起多維度防災減災體系。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強度加劇。”據湖州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州地處亞熱帶東亞季風氣候區,台風、暴雨、雨雪冰凍、高溫干旱等是湖州近年來遭遇的主要氣象災害。極端天氣高效應對的背后,“以預報預警為令”已成為防災減災的共識。
如何讓氣象早期預警從制作到發布跑出“加速度”?龐大的氣象立體監測網使預警制作“前端”更加精准高效。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建成自動區域站共計277套,地面監測站網密度提升至4.55公裡,布設1部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5部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以及10部垂直廓線探測設備,實現全域多波段天氣雷達組網全覆蓋,有效提升全市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
互聯暢通的預警發布系統,則讓預警信息迅速傳遞至“最后一公裡”。近年來,湖州市氣象局不斷健全“政府主導、預警為令、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通過與水利、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緊密合作,有效融入防汛防台“1833”聯合指揮體系,實現以氣象預報預警為先導的山洪、地質災害等氣象次生災害的聯合預警。
“通過共享氣象監測數據、聯合會商研判、聯合預警、協同應急處置等措施,各部門形成了強大的合力,有效提升了防災減災的效率和水平。”該負責人介紹,2024年8月,湖州首次在台風防御中應用“閃信”,台風預警信息“霸屏”顯示,直至相關責任人手動點擊確認,“相關責任人將氣象預警信息作為採取聯動防御措施的觸發標准,按照不同的預警等級激活相應的防御動作。”
針對高級別預警,氣象部門還開展分級“叫應”服務,通過“三個一‘叫應’”機制,由預警發布的“叫”和防御責任人的“應”來形成閉環,確保相關人員及時接收預警,開展處置行動。
此外,湖州還積極深化“網格+氣象”新模式,讓網格員成為激活防災減災的“神經末梢”,持續推動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實現預警信息秒級叫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