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DeepSeek帶來DeepThink”系列報道之①

杭州,“潛龍”在野

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
2025年03月21日18:59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春潮涌動之際,由“杭州六小龍”引發的討論還在持續中。有人說“六小龍”是浙江科創結出的碩果,也有人說,“六小龍”更像是一顆信心的種子,等待著在春天破土而出。有人在追尋它們出現的原因,也有人去暢想它們的未來。毫無疑問,以DeepSeek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給人們帶來了DeepThink。近期,人民網浙江頻道通過走訪杭州的企業、人才和政府相關部門,試圖探尋出圈的杭州“六小龍”帶來了什麼。

夜幕降臨,位於杭州濱江AIGC產業創新中心的謙貞科技辦公室內依然燈火通明,開發人員正在埋頭編寫代碼。

出圈的杭州“六小龍”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從何為“六小龍”,到“為何是杭州”,如今,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聚焦到更深層次的話題:未來這裡還能否出現更多的“小龍”?

答案或許藏在杭州特有的科創生態演進邏輯中,在深夜實驗室的燈光裡,在大量資本的“耐心陪伴”中。

近年來的杭州,科創版圖正在經歷結構性迭代。過去,阿裡巴巴帶動的電商生態鏈催生了數以萬計的互聯網企業,如今以“六小龍”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則昭示著杭州從模式創新向底層技術攻堅的戰略轉型。

研發人員正在對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測試。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研發人員正在對外骨骼設備進行測試。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在濱江區,由90后博士王超創立的,主要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與物聯網結合、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杭州曠維炬銳科技有限公司已獲多輪融資﹔在西湖區石虎山巡檢機器人工坊裡,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王酉帶領的團隊,正在為球形機器人開發更多“外挂”……這些尚未走到聚光燈下的企業,構成了杭州科創的“暗物質”群體。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開年后的杭州,平均每天誕生280多家企業,超過70件專利獲得授權。一波又一波的創新創業浪潮,折射出杭州新興未來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

成為“小龍”,從來不是速成游戲。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說:“過去10年時間裡,我們基本隻做一件事情,就是去解析大腦的神經信號。”在程天科技,記者也看到,公司成立8年來,隻專注於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這一個細分領域,如今已獲得132項發明專利,証書挂滿一整牆……

這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底色,恰是穿越市場周期波動的壓艙石。正如一位杭州創業者所言:“做科創,要比別人多熬三更燈火,少追風口飛。”

程天科技的專利牆。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程天科技的專利牆。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創業,少不了資本投入。如今的杭州創投圈,正在形成獨特的“耐心資本”生態。杭州科創母基金創造的“耐心資本”模式允許投資周期延長至12年,這種模式與其他地方強調產業化速度、側重市場擴張的資本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杭州有大量面向早期天使輪、A輪、B輪的創投基金,這些基金對創業項目的容錯度高,更看重創業者和創業團隊的價值及未來發展空間,而非短期項目成果。它們對創業項目的發展過程有非常客觀的認知,對行業大勢判斷准確,這種‘資本氣度’有利於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獲得融資支持。”每日互動總裁劉宇表示。

盡管尚未走到聚光燈下,杭州曠維炬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超始終相信,隻要專注於技術創新,未來一定有機會脫穎而出,“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深度融合,正重新詮釋‘萬物互聯’的全新內涵。目前,我們已探索了醫學、工業等多個行業近百個AI場景,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未來,我們對成為‘小龍’充滿信心。”

於杭州而言,“六小龍”正是堅持長期主義的產物,也是對“未來這裡還能否出現更多的‘小龍’”追問最好的答案。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