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美麗生態轉化為美麗經濟
寧波打造鄉村“活力經濟體”

陽春三月,寧波奉化區溪口鎮東山村山花爛漫。3月28日,“東山戀音樂餐廳”開張,小山村多了一個新業態,也讓胡亮玉信心倍增。
胡亮玉是“雲南田舍”運營團隊的主理人。今年初,東山村與該團隊簽訂了鄉村管理協議,著力推動東山村建設“雪竇山民宿產業聚集區”,打造“宿集、食集、行集、物集、藝集”五大業態。
入駐東山村一個多月來,胡亮玉和團隊成員一起,走訪農戶、梳理項目、制定方案,為村庄發展規劃藍圖。東山村黨支部書記徐佩倫說,該團隊帶來了新理念、新思路,東山村正朝著“省級未來鄉村”的目標邁進。
如何將“千萬工程”帶來的美麗生態,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美麗經濟?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正成為四明大地上的“新熱詞”。各地陸續形成旅游促進型、業態引導型、農文旅融合型、片區組團型等模式,因地制宜為不同村庄發展提供更為精准的“定制服務”。
幾年前,寧波象山縣茅洋鄉成立了旅游服務公司,並聘請專業團隊,明確市場定位,在白岩下村、銀洋村、花牆村、溪口村打造主題樂園,同時結合四季果園、花卉苗木、海水養殖等產業基地及茶葉、魚鯗、苔條等特色農產品,開發生態觀光、農事體驗、採摘品嘗等農旅項目,推出研學教育游、戶外團建游、紅色文化游等專業旅游線路產品,不斷豐富旅游業態。
這一農文旅融合創新模式,讓鄉村旅游從單一的項目向全域化、全要素培育提升,開辟了一條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增收之路。如今,這一模式已從象山茅洋推廣到奉化大堰、北侖春曉等地,讓一批鄉村旅游項目和民宿“出圈”。
在業態引導型模式中,鎮海的永旺村,余姚的柿林村,江北的半浦村、鞍山村等是典型。民宿、餐飲、電商直播……各種業態欣欣向榮,柿林村的大樂之野民宿、永旺村的稻田咖啡、半浦村的古渡口咖啡、鞍山村的老舊廠房咖啡等,節假日生意火爆。
業內人士認為,業態引導型模式主要得益於寧波近年來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交通設施、生態和休閑農業、花海景觀、露營基地、農家樂等項目的落地,為市民走進鄉村創造了條件。
片區組團型模式則以區(縣、市)或鄉鎮(街道)政府為主導,統籌整合區域資源要素,推進片區組團、聯合發展,構建片區發展聯合體、共富聯合體,組建鎮村聯營實體化經營主體,培育強村公司。
目前,寧波已有片區組團128個,其中標志性組團10個。例如,慈溪市匡堰鎮南部片區成立一年,組團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兩成以上。
“如果說‘千萬工程’上半場注重的是‘硬實力’的建設,那麼下半場應該更加注重‘軟實力’的培育、‘影響力’的塑造。”寧波財經學院副研究員葛雲鋒說,寧波要搶抓窗口期,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美麗鄉村、共享美麗鄉村。
有關專家表示,要激活資金、人才、集體經濟、科技數字引擎,暢通鄉村金融“活水”,盤活農村“沉睡”資產,賦能鄉村產業升級,讓鄉村轉化為一個“活力經濟體”,實現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