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德:老農人 新農事

上午10點,正在查看秧苗長勢的張德木,瞄了一眼溫度計刻度,眼瞅著漲到了27℃,他第一反應,就是抓緊開天窗,給大棚通風降溫。
“最近氣溫高,秧苗熱不得,要及時控溫。”話語剛落,老張三步並兩步,徑直來到大棚外,順著溜索一個勁往下拉,分把鐘的功夫,大棚頂部的塑料膜被卷了起來。
今年57歲的張德木,別看年紀不輕,干農活卻是一把好手。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在返鄉務農之前,他沒少折騰,干過水電工、開過礦山車,45歲的時候,才回到老家,和水稻打起交道。
老張精心栽培的再生稻秧苗。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老張是地道的廣德人,家住升平街道團山村戈村自然村。2014年,老張成立家庭農場,2019年,他又創辦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漸漸地,老張成了村裡頭的種糧大戶,面積從起初的百把畝,擴大到了今年的700多畝。
地雖多了,但老張不愁,因為除了自己,他還有不少“鐵伙計”,一到農忙,干起活來比誰都好使。
眼下,春回日暖,田耕正忙。
在春耕生產中,老張的各式農機紛紛“上崗”,這其中,自然離不開他背后的“勤學苦練”。
老張坦言,“雖然自己底子薄、經驗淺,但學會‘新農技’,種糧才更有底氣。”這話一點不假,趕在秧苗下田前,老張又買了台無人機,就等施肥派上用場。
時間拉回至8年前,那時的老張種田,全憑一股子蠻力,卷起褲腿扛上鋤頭,就扎進田裡,一干就是一整天。
“最初都是撒播稻種,費人工、種子不說,還費時間。”老張回憶道,2017年開始引進農機,現在耕種收全部實現機械化,最重要的是省心。
老張在育秧大棚裡查看秧苗長勢。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站在新入手的無人機旁,老張滿眼都是“寵溺”。他告訴記者,現在水稻育秧、栽插、機耕、機收、烘干等農事服務,一站式就能辦齊。
從人力插秧到機插秧,從撒播種田到流水線育秧,從人工施肥到無人機植保……在老張看來,種糧技術更新迭代快,不學就會落伍,之所以一把歲數還賣力“學藝”,因為節本增效,看到了種糧能掙錢。
這時,廣德市升平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詹伏國接過話茬說:“以機插秧為例,根據田塊形狀,事先規劃路線,然后精准定位、栽插,省時省力,關鍵省去了人工,省下來的,就是賺到口袋裡的。”
技多不壓身。如今的老張,在村裡那是真真的“三好學生”,田裡動的、天上飛的、棚裡育的都能學,因為他清楚,隻有熟練掌握更多“新農具”,種糧才能事半功倍。
2024年,老張大豐收,單季稻產量突破1200斤,為此他還拿到了廣德市農業農村局評比單產提質增效的二等獎。
鋪滿秧盤的育秧大棚。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沒想到種田,還真種出了點名堂來。”提起獲獎的事,老張伸出手指給記者比劃道,“獎金足足2萬塊,這田,種得值!”
這個“值”字,還體現在享受到的各種農補政策上。
“小麥補貼100元/畝,代耕代種補貼10元/畝,農機補貼30%,就連新上的無人機也補貼了1萬多……這些都是實打實補到卡裡。”詹伏國繼而補充說,農業政策好,農戶積極性高,糧食安全就能穩。
這些年,持續推出的利好政策,也為老張進一步擴大耕種規模堅定了信心。
“的的確確從地裡掙到錢了,但又投了進去,蓋大棚、建廠房、買農機,越往裡投,就越有的種。”老張感慨,隻要人不閑、地不空、農機不停轉,種田同樣有奔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