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聯動強賦能 產業鏈上謀共生
嘉興“大企幫小店”激活經濟“毛細血管”

“自從成為吊頂公司的供應鏈單位后,客戶就會主動找上門談合作,銷量翻了幾番。”4月14日,嘉興市海鹽縣百步鎮某電器配件廠內,機器高速運轉,該廠負責人劉紅向記者展示他們最近在某吊頂企業技術指導下推出的新款消音排風管,“我們今年的產值能超700萬元。”
在嘉興,像這樣受益於“大企幫小店”行動的個體工商戶已有4420戶,18家龍頭企業通過技術輸出、渠道共享、金融支持等方式,重塑小微經濟生態。目前,全市已培育“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1275家,“個轉企”1040家,培育首批省級“浙個好”品牌工商戶21戶。
從“單兵作戰”到“集團軍幫扶”
個體工商戶如同“毛細血管”,雖微小卻至關重要——承載著民生煙火,托舉著就業大盤,更是市場活力的“晴雨表”。然而,近年來,成本高企、場地難尋、用工短缺、融資受限等“成長煩惱”,讓這些“小微細胞”面臨挑戰。
統計顯示,嘉興80多萬戶經營主體中,95%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如何讓“小舢板”也能乘風破浪?嘉興推出“大企幫小店”機制:龍頭企業帶著技術、渠道、資金“三件套”,與街邊小店、社區商鋪、鄉村作坊結成“發展對子”,既解燃眉之急,更授長遠之漁。
這項工作始於2024年9月,嘉興市“個體工商戶服務月”推進會現場,4家大企業與8家小店簽訂3年幫扶協議。火星人廚具為結對小店提供智能廚電安裝培訓,毛衫匯開放線上平台流量扶持,新澳紡織共享供應鏈資源……
“通過搭建平台為企業梳理需求,再根據需求、行業特征和發展特點,將幫扶對象分類,確保精准對接到適合的大企業資源,建立大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嘉興市市場監管局注冊登記分局副局長張鳴輝介紹。
具體來講,一方面,從特色產業、集聚平台和優勢品牌入手,對接制造龍頭、品牌餐飲、直播運營、園區管理等不同領域“大企”,挖掘人才、空間、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形成優勢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個體工商戶發展狀況數據採集、重點走訪全面了解個體工商戶發展困難與需求,匯集需求100多條。
在嘉興,服務企業早已突破部門壁壘,形成了跨部門聯動的“服務生態圈”。秀洲區推出的“益嘉親”一站式服務加油站成為亮點。通過整合市監、稅務、金融等12個部門資源,個體工商戶可“進一扇門”辦結融資貸款、法律咨詢、電商培訓等事項,其首創的《個轉企落地模板》更被納入全省政策細則,2025年已有336戶個體工商戶通過“直接變更”升級為企業。
破解小微經濟“生存密碼”
“現在規模做大了,我們要再開一個檔口。”當下是羽絨服銷售淡季,在平湖·中國服裝城三樓,優跡服裝店的老板娘徐瑤站在自己新盤下的店面裡,躊躇滿志地謀劃著裝修的事宜。自從搬到由結對幫扶企業提供的黃金檔口,走上品牌經營之路,她的銷量同比上升了40%。
這個變化源自平湖服裝城有限公司“百家名品上三樓”培育計劃。
“我們把三樓定位為原創、高端、自主品牌區域,主動為有品牌力、原創力和品質力的個體經營戶提供重點幫扶,包括提高品牌曝光率、提供金融賦能等優惠政策。”平湖服裝城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陳杰說,“去年還打造了羽倉線上平台,進一步為小店增加曝光率。”
近百家原本“蝸居”街角的個體服裝店,如今入駐商場黃金展位,通過企業提供的智能零售系統,實現“線下體驗+線上引流”的數字化運營。在蛻變的過程中,平湖狄桑特服裝店經營者肖向陽將產值做到了4000萬元。回頭來看,他最感念的是服裝城總是第一時間向商戶傳遞流行風向,因為“選品能力是小店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平湖·中國服裝城已入駐經營戶2000多家,年銷售額超400億元。為了滿足市場內個體經營戶的需求,服裝城還引進設計師、版師、操作工等技術人才,並積極對接杭州、鄭州等知名設計師團隊,為商戶的羽絨服款式原創提供助力。
從平湖·中國服裝城向西40公裡,位於秀洲區洪合鎮的眾創毛衫精品市場,也正依托毛衫匯平台掀起一場“小店革命”。“現在直播電商是服裝產業的風口,我們開展相關直播培訓,告訴小店什麼好賣,同時抱團對接大網紅主播,打開國內外銷售渠道。”嘉興眾創毛衫精品市場董事長、浙江網聯毛衫匯總經理姚明良告訴記者。
4月11日,記者在毛衫匯直播基地看到,來自1500多家小店送來的樣衣整齊擺放著。“整個數字化的過程由我們來做,如果有客戶選中,小店隻管安心生產,我們會墊付貨款。針對網購退換貨嚴重的問題,也由我們負責處理。”姚明良利落地說道,“當然,我們建立了統一的質量檢測和溯源機制,達標產品可以使用我們的公共品牌。”
記者採訪時,毛衫匯正在籌備將小店的樣衣帶上廣交會,要為他們創造更大的舞台。
從“結對子”到“產業鏈共生”
在更廣闊的幫扶舞台上,嘉興計劃到2025年底將結對規模擴大至8000戶,讓更多“小個體”實現“大作為”。
“這不是簡單的資源輸送,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競合關系。”嘉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嘉興探索的價值在於,既解了小微經濟的“近渴”,更培育了其“自我造血”能力,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復制的市場化路徑。
某吊頂企業與當地50多家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結對幫扶,並將它們納入小微供應商供應鏈體系,實現“大企標准+小店柔性”的互補格局。目前,該企業生產的產品除了核心零配件由自己生產外,其他90%的零配件均可向當地企業採購。
該企業採購經理王敏峰表示:“在助力小店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健了我們自身產業鏈的韌性。我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關鍵性物料的制作和研發上。通過給小店一些輔導幫助改進工藝,也可以降低我們的採購成本,保守估計已節省了幾百萬元。”
商戶經營數據成為產業鏈優化的“指南針”,推動“需求—生產—銷售”精准對接。2024年9月至今,平湖·中國服裝城通過結對小店收集到200多條消費者反饋,設計師們據此調整了2025年流行款設計。“小店是最前端的市場傳感器。”陳杰笑著感嘆道。
如今,從受幫扶的商戶中還走出了“百姓創業導師”,形成了“幫帶傳承”生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成長起來的小店已經開始自主帶徒。其中,肖向陽就培育了雪芝藍和金螞蟻兩家一樓店鋪,他不僅將自己的選品本領傾囊相授,還在資金上給予全力支持。“哪家大企業不是從小店做起?”肖向陽笑著說,“我幫的不只是他們,也是曾經的自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