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沉睡資源巧盤活 閑置土地再生金

麗水遂昌“水稻+N”輪作促增收

2025年04月15日14:1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一茬稻一季蝦,既增產又增收。日前,麗水市遂昌縣今年首批小龍蝦苗正式投放至新路灣鎮大馬埠村的稻田裡,標志著當地“稻—蝦”輪作模式進入新階段。“1個多月后,我們就能捕撈銷售,屆時每畝地能增收6000余元。”望著稻田裡的小龍蝦,養殖戶雷利芳難掩興奮之情。

養殖戶正在向稻田投放小龍蝦苗。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養殖戶正在向稻田投放小龍蝦苗。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路灣鎮擁有近4200畝的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017年,該鎮率先探索“稻—油”輪作模式,金黃花海不僅鼓足了農民錢袋子,基地還成了游客紛至沓來的油菜花勝地,蹚出了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2024年,新路灣鎮以深化山海協作為契機,與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簽訂黨建聯建協議,合作開啟“稻—蝦”輪作模式,再次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在遂昌,新路灣鎮並非個例。連日來,在石練鎮白西畈高標准農田裡,農戶們正趁著晴好天氣採摘木耳。2024年秋季,石練鎮瞄准木耳生長周期短、不耽誤春耕的特性,在全縣率先發展冬閑田“稻—耳”輪作模式,實現農田全年“不斷檔”。

農戶們正在基地內採摘木耳。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農戶們正在基地內採摘木耳。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去年10月至今,木耳已採摘5次,每次可採收3萬斤,畝均產值超3.5萬元。”石練鎮副鎮長尹偉鋒介紹,他們還探索了貝母、黃精等中藥材輪作模式,讓原來的“冬閑時”成了新的“農忙期”。

作為典型山區縣,遂昌縣長期面臨耕地資源稀缺、傳統單季水稻種植導致土地閑置等難題。為激活“沉睡資源”,當地創新推廣“稻—蝦”“稻—菌”“稻—藥”等多元輪作模式,並配套新品種新技術,復種指數顯著提升,畝均增收超7000元,成為加快縮小“三大差距”的新引擎。

北界鎮王塢村羊肚菌採收現場。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北界鎮王塢村羊肚菌採收現場。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北界鎮王塢村,50畝農田也解鎖了“致富密碼”:兩個月前,這裡收獲了2.5萬公斤羊肚菌,而今土地已清空准備種植水稻。“每畝產量在400至500公斤,鮮菌市場價每公斤160元,干菌每公斤1800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種植戶王春堂介紹,“稻—菌”輪作不僅讓畝均效益逼近5萬元,還直接帶動周邊80多名農戶就業。

為更好釋放“水稻+N”輪作效應,遂昌縣農業部門堅持政策“輸血”,按照糧油生產政策給予資金補助,鼓勵引導廣大農戶進行多元種植﹔堅持技術“賦能”,定期組織農業專家下鄉開展技術培訓,為農戶提供從選種、種植到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技術指導﹔堅持銷路“搭橋”,積極搭建多元銷售平台,組織農戶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讓優質農產品大放異彩……得益於此,2024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15.49億元,同比增長3.6%,預計2025年還將實現新突破。

農戶正在稻田內插秧。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農戶正在稻田內插秧。遂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一季閑’到‘四季忙’,從‘單產田’到‘聚寶盆’,遂昌‘水稻+N’輪作書寫了山區縣向土地要效益、向創新要未來的生動答卷。下步,我們將圍繞‘金色共富發展軸’建設,以中心鎮為輻射點,持續探索深化更多輪作組合,努力帶動更多村庄參與,為加快縮小‘三大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力支撐。”遂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瑋珺表示。(龔隆淼、鄭子雯)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