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安瀾映畬鄉
麗水景寧首奪浙江治水最高榮譽“大禹鼎”金鼎

白鷺輕點漣漪,水草搖曳成詩。麗水景寧,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以治水繪就了水清岸美人富足的生態圖景。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發文通報2024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優秀市、縣(市、區)“大禹鼎”名單,景寧首次奪取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獎項——“大禹鼎”金鼎,這也是景寧捧回的第7座“大禹鼎”,數量位居麗水市第一。
一座城市因水而靈動,回望治水歷程,景寧系統推進“五水共治”工程,在“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水生態修復項目實施、重點斷面水質提升等關鍵領域精細耕耘。生態畬鄉的金字招牌愈發璀璨,從銅鼎、銀鼎到如今的金鼎,“大禹鼎”的含金量持續提升,景寧治水的堅定決心與恆久定力始終如一。
多措並舉 保障水質持續走高
暮春時節,鶴溪河上,小魚成群悠游,水底的綠草在波光中搖曳……漫步畬鄉,一步一景,滿眼皆詩意。
十余年來,景寧通過開展“清三河”“剿滅劣Ⅴ類水”“美麗河湖創建”等舉措,實現了“水淨”到“水美”的持續蝶變。2024年,景寧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省控及以上斷面Ⅰ、Ⅱ類水質比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實現“三個100%”。
“小溪的重點是城鎮生活污染源,飛雲江的重點是養殖場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治水不僅要時刻警惕上游來水水質,也要摸清每一段的污染狀況。”景寧縣治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景寧以找尋查挖為抓手,重點撬動水域治理、零直排提質增效、治水宣傳等核心工作,直面“不敢查、不願治、不想改”的“三不”隱患問題,全縣涉水重點問題10個,已全部完成整改銷號工作和“生態環境問題發現·督察在線”系統錄入,完成銷號驗收10個問題,完成率100%。
景寧還高質量推動創新智治,實現數字賦能畬鄉治水。運用數字科技、電子信息等新興技術手段,積極補齊農污治理短板,創新推進污水精細化治理管控模式,提高污水處理效率、降低污水運營成本,以數字化賦能,從“五水共治”向“五水共智”轉型升級。建成畬鄉治水大腦、東坑鎮污水零直排區數字化管理系統和農污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圍繞治污、防洪、排澇、保供、抓節五大領域和智慧河道,實施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服務、數字化應用,進一步提升治水信息及時感知、智能預警、精准溯源、協同管理能力。
景寧還推進河道生態系統修復,進行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質保護、休閑娛樂、沿岸綠化等工程,鶴溪河、大均小溪、東坑桃源溪等6條河湖已入選省級美麗河湖。謀劃實施千峽湖小溪流域外舍斷面至大均段、渤海鎮段等水生態修復工程,科學布局生態護坡與植被緩沖帶,建成水上森林修復河岸緩沖帶34.94萬平方米,年削減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指標10余噸,既增強水體自淨能力,也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
項目先行 打造山區治水樣板
自甌江支流至畬鄉阡陌,各類治水項目的有序推進為景寧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省民生實事項目灌溉更新改造項目進度完成率115.38%,中央環保資金項目有序推進,千峽湖小溪流域外舍至大均段水生態修復項目已開工建設,並完成外舍斷面至大赤坑段的驗收。2024年度新入庫項目一個,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水生態修復工程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項目”。2025年度申報“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景寧畬族自治縣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項目”並通過省級專家評審,擬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補助資金730萬元。
“幾十年來,景寧縣城主城區在逐步地擴大,地下管網也在增加,但是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規劃,雨污混流、地下管網滲漏、堵塞等現象時有發生,遠遠達不到現今工業生產和市民生活的承載力需求。”景寧某投資公司總經理柳長青說道。2024年起,景寧投資2.5億元,啟動縣城區地下管網雨污建設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對人民路(石印山路至環城北路段)、復興路、府前路、旱塔路、鶴溪南路等進行雨污水管網建設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工程。對城區內鳳凰路、鶴溪路等道路下有破損的污水管網,採用非開挖方式進行修復。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府前路、人民中路部分路段的地下管網改造。項目建成后,景寧城區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將大幅完善,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系統將更加完備,山體截洪與城區管網雨污水承載能力將全面提升。
景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任務也有序推進,截至目前,景寧新建項目10個全部開工、續建項目15個全部完成竣工驗收、標化運維269個、覆蓋率97.06%、出水達標率96.79%、投資額完成2505萬完成率100.2%。
此外,景寧的供水工程項目也在緊鑼密鼓推進。金村水庫及供水工程項目,目前已完成大壩面板澆筑、大壩主體工程。下階段,該項目將對面板間縫進行防滲處理,同時緊盯溢洪道、進水塔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項目早日完工見效。預計2025年6月,金村水庫將在下閘蓄水,2025年10月完工驗收后正式投入使用。景寧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已順利完成中控樓、進廠交通洞等關鍵節點的建設,累計投資達4.84億元。此外,項目還構建了智能化建設管理平台,實現了電站建設的數字化管控,現已全面進入施工階段。
點水成金 打通價值轉換壁壘
“貸了30萬元,主要用於茭白種苗的繁育、種植、新品種的試種等,去年試種過了,效果比較好,今年有了資金,再增加一些種植面積。”近日,景寧大漈鄉茭白種植戶任海海從中國農業銀行景寧支行獲得了全國首筆茭白種植用水權質押貸款。基於群眾需求,景寧2023年聯合地方金融機構推出“取水貸”,並在今年升級為2.0版本,農戶可以通過生態農業用水權質押貸款。
近年來,景寧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依托水資源,積極探索水資源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及其配套機制,持續拓展水資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
景寧大均鄉境內,以梅花圩為起點、大赤坑為終點,全長8.5公裡的小溪水域,因具備9種天然急流訓練課程等優勢,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省應急管理廳、省消防總隊、省公安廳等單位永久性培訓基地,培訓逐漸從分散走向規模,從民間義務救援隊伍訓練點延伸到社會專業救援部門人員培訓點。基地成立至今,累計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應急救援隊伍開展培訓超300批次,培訓學員達1.5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增收1300余萬元,山水的相對優勢成功轉換為致富路上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自“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景寧東坑鎮在治理工程建設完成后,桃源村依托該段流域建設天然游泳池、廊橋、水果長廊、露營基地等旅游設施,使該流域成為集行洪排澇、生態景觀、灌溉蓄水、旅游採摘等功能於一體的“畬鄉水果溝”,成為農旅融合示范點。渤海鎮則立足庫區鎮情實際,堅持順水而為、以水興業、山水聯動,積極發展水上賽事、休閑運動、農旅觀光、魚業開發等新業態。成功招引千峽灣渤海生態園、裡程獨木舟溯源等項目,開發“全魚宴”等特色美食,每年吸引游客10萬余人,累計帶動100余名村民就業,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增收1500余萬元。
景寧優質的治水成果也贏得了省級財政的持續支持。2021年至2024年間,嶺根斷面累計獲得省級綠色專項獎補資金8.4億元,同時資金反哺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產業開發。景寧多地積極推行區域特色的“水旅融合”模式,夯實當地經濟發展新支點。2024年,景寧全域接待游客超240萬人次,增長7.9%,連續兩年上榜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實現了“好水出山”“水景生財”的良性循環。
一江綠水逶迤去,兩岸青山向開來。回眸過去,景寧治水碩果累累、成效斐然﹔展望未來,景寧定將牢記囑托、踔厲奮發,續寫景寧治水新篇章,讓良好的水生態成為助力共同富裕的落腳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