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組團出道” 嘉興桐鄉走出鄉村振興新路

種樹也能換“股份”?嘉興桐鄉“槜李共富”項目還真能實現。春潮涌動,桐鄉市梧桐街道桃園村的千畝槜李正吐新葉。望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景象,農戶老李喜滋滋地說,“用6棵槜李樹‘入股’,沒想到還有3000元分紅。”
這是桐鄉深化黨建引領推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深入實施“千萬工程”、縮小“三大差距”、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當下,桐鄉給出了新“打法”——打破村界束縛,將全市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片區,因地制宜組建片區聯合黨委、綜合黨委等,通過片區黨建聯建牽引帶動規劃聯體、產業聯合、人才聯動,走出了具有桐鄉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規劃一張圖
鄉村發展從“點”到“面”
野火飯、燒烤、垂釣、音樂會……天氣漸暖,桐鄉洲泉鎮的“大義馬”又一次晉升為“網紅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杭州、上海等周邊區域游客。
“大義馬”並不是一個村名,而是洲泉鎮義馬村、馬鳴村、壩橋村等13個行政村正式聯合“出道”后的團名。
黨建聯建不僅是形式組合,更是一場組織變革。洲泉素有“洲團千市集、水繞一錢清”之美譽,農文旅自然資源豐富,但點位較為分散,也沒有統一運營,導致村與村之間發展出現了明顯差異。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將個別“盆景”轉變為連片“風景”。洲泉鎮黨委堅持“一張圖”布局,頂層設計“1+6+7”村級抱團模式,選擇地理相接、文化相近、資源互補的13個村,由1個聯合黨委抓統籌,讓6個資源稟賦優質村與7個自然資源薄弱村抱團結對,由此形成了“大義馬”片區。
片區組團發展的優勢還在於,盤活片區內各村文旅資源,把聯建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每村出資200萬元、鎮級國資公司出資300萬元共同成立湘源文旅強村公司,引入專業文旅運營團隊,向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西泠印社等團隊借智借力,對轄區內豐富的生態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開發,也讓“明星村庄”“明星景區”的流量輻射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義馬村人陸興虎承包了緊挨著長寧街的飯店,做起了飯館生意﹔馬鳴村兒媳張娟玉在馬鳴老街開設了蠶絲被經營部,並嘗試直播銷售……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吃上“旅游飯”。
2024年,該片區累計接待游客212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435個,實現營收525.6萬元,帶動13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400萬元。
產業一盤棋
資源配置從“有”到“優”
組團式發展,產業協作是關鍵。與其他幾大片區主打文旅不同,石門鎮“大春麗橋”片區的產業成色更加鮮明,石門鎮是桐鄉傳統的農業大鎮,稻米產業更是其富民產業。
片區組團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攥指成拳、一盤棋發展。對此,桐鄉重點立足產業塊狀集聚特點,大力推進稻米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黨建試點建設,以鎮帶面推動全市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
石門鎮春麗橋村等9個村共同出資成立桐鄉石門灣糧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建“大春麗橋”綜合黨委,聯合農業農村、供銷社等市級部門,吸納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構建“綜合黨委+聯建黨組織”組團共議、“月例會+季研判”聯席共商、“專家+導師”幫帶共促運行機制,開啟鄉村片區組團式發展。
圍繞一粒稻米,在“糧油組團·紅鏈共富”黨建聯建機制引領下,石門建成全省首批五星級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打通了一顆種子到一粒米的全產業鏈,“石門灣”區域公共品牌越擦越亮。
“收進一粒稻谷,出去一粒優質大米。”石門灣糧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衛興說,“‘抱團公司+合作社+農戶’形成了穩定利益共同體,大家種糧的勁頭更足了。”
2024年,“大春麗橋”片區累計輻射帶動全鎮18個村和周邊6個鎮街80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平均為每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在鏈上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預計2025年全市稻米全產業鏈產值可超13.5億元。
政策一攬子
青年入鄉由“散”到“聚”
一片看似普通的葉片,竟然賣出了2.6萬元的高價。在“大東安”片區的崇福農創園“瓜牛雨林”直播室裡,農創客廖萬甜正對著眼前的手機屏幕認真介紹。
這位95后在大學畢業后來到這裡,用4年時間在鄉村大棚裡建成了浙江最大的花燭育種基地,也帶動了周邊不少村民就業。
隨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進程不斷深入,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更高要求。近年來,崇福鎮以東安村為圓心,依托黨建聯建機制,聯動周邊城郊、利順等7個村組團發展農創經濟,在創業輔導、人才培訓、政策供給上下足功夫,著重培育高素質農民、農村領軍人才。
2000畝的“大東安”核心區內,如今活躍著150多名大學生,帶動周邊600多名村民就業,年產值達到1.5億元。眾多青年創客的加入,讓農創優勢轉化為了發展勝勢,激活了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富”,放眼桐鄉,一個個村集體正通過“組團出道”的方式形成有機聯系、協同發展的整體格局,以資源的疊加優勢,釋放出鄉村振興發展的乘數效應。(徐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