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麗水鬆陽:“鄉村藝校” 激發村民藝術活力

2025年05月12日16:3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在麗水鬆陽,“鬆young藝起學——鄉村藝校”悄然間改變著鄉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

如今,藝術走進村庄與家庭,從鋤頭到麥克風,從田野到舞台,打破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鄉村藝校”沒有高牆和門檻,人人皆可參與。

按需“點單”,藝校破圈

上午8時58分,望鬆村村民金家蘭和丈夫緊盯著手機上的報名表。“少兒語言表演班沒搶到。”她遺憾地說,而丈夫卻幸運地搶到了太極班。金家蘭隨機報名非洲鼓課程,“要不是限報一門,我真想每門都試試。”

作為廣場舞愛好者,金家蘭早在首期課程開設時就報名了八段錦、瑜伽等免費課程。“老師面對面指導,比跟著視頻跳有勁多了。”她笑言。

望鬆街道文化員俞曉介紹,首期課程火爆,原定每班20人,后來擴容至三四十人。學員既有“90后”也有“60后”。為應對報名爆滿,首期課程甚至在王村文化禮堂增設了分課堂。

“鄉村藝校”火爆的原因,核心在於“村民點單”。駐村干部走村入戶收集意見,針對務工人員子女多的情況,新增少兒書法、語言表演等課程。報名通道開放不到15分鐘,課程即全部報滿,其中新增的少兒班2分鐘即滿員。

目前“鬆young藝起學——鄉村藝校”已進入第三期,覆蓋范圍從望鬆街道擴展到古市鎮、西屏街道,課程從3門增至7門,共吸引405人報名,授課逾3000人。

優教樂學,“圈粉”村民

書法教室裡,老師耐心講解握筆要領﹔聲樂課堂上,學員們專注尋找正確發聲方式﹔器樂課上,鼓點變化變得清晰可控。“鄉村藝校”的流動課堂不斷延展藝術的邊界。

古市鎮老電影院改建的綜合文化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園”。傍晚時分,歌曲旋律飄揚,舞蹈學員們踩著節奏旋轉傘面。舞蹈老師闕曉華感嘆:“65歲的大姐上完90分鐘課,還追著問動作細節,臉上全是興奮。”

61歲的應素珺是古市鎮綜合文化站管理員兼舞蹈隊領隊。她回憶,過去大家靠網絡學舞,常因動作細節爭論不休。現在,鄉村藝校的專業老師系統教授藏族舞、扇舞、傘舞等技藝,提醒“提傘如托燈、眼隨傘動”等細節,提升了舞蹈表現力。

針對不同基礎的學員,藝校實行“定制教學”:有廣場舞基礎的學員,選用古典舞細化動作﹔“零基礎”年輕學員則選用熱門舞曲,體驗不同舞蹈風格的魅力。原定三十人的舞蹈班,常被四五十人擠滿,甚至有村民騎車10公裡來“蹭課”。

二樓聲樂教室裡,68歲的宋昌興反復聽著自己錄的歌曲《我愛你中國》。過去他常因用嗓不當而頻繁沙啞,如今掌握胸腔共鳴與氣息控制,“高音不是‘喊’,是用氣流‘頂’。”

鄉村藝校還實行嚴格考勤制度,三次曠課就必須停報一年。這反而激發了學員的積極性,簽到本上的密密麻麻簽名,就是最好的見証。

舞台綻放,藝術生花

2024年8月,在望鬆村文化禮堂廣場,金家蘭與“同學們”踩著《黃土高坡》的節奏激情起舞,開啟了藝校學員的“首秀”。

4個月后,應素珺在古市鎮文化匯演中演繹《煙雨唱揚州》,宋昌興也以專業唱腔演唱《掌聲響起來》,成為“明星學員”。

每期培訓結業,文化禮堂都會搭台演出,鼓勵村民展示學習成果。表現突出的學員還被推薦參加各類賽事。

從熱舞到古典舞,從合唱到器樂,村民將課堂所學化作舞台表達,實現了“我來看演出”到“我要上舞台”的身份轉變。

舞台之外,藝術亦悄然融入日常。每天上午,古市鎮歌友會准時開練﹔周末傍晚,宋昌興和歌友們帶著音響在文化廣場表演,引得路人駐足合唱。

金家蘭更因學習舞蹈而變得自信,還帶著小兒子一同上課,母子共舞成了生活中溫馨一幕。

從田間地頭到藝術課堂,從自學摸索到專業教學,鬆陽的鄉村藝校正悄然改變村民對藝術的認知。藝術不再遙遠,而是融入生活的點滴,是村民觸手可及的詩與遠方。(葉承慧)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