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面對面,各自看重什麼
2025浙江·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舉辦

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企業滿意嗎?企業看重的技能,學校課程設置時加強了嗎?不如雙方線下聊一聊,當場給反饋。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5月13日,2025浙江·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在杭州市錢塘區舉辦。
作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平台,浙江省已連續18年舉辦全省性校企合作洽談會。全國138所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與304家企業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圍繞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領域,就共建專業、共訓師資、共育人才開展洽談對接,推動校企資源共享和技能人才跨區域培養。
洽談會現場也設有各類攤位,但與大眾熟悉的招聘會不同,這次的“攤主”不是企業,而是各家院校。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則作為“面試官”,帶著企業詳情和薪酬待遇等材料,與院校尋求合作機會。
採訪現場多家院校負責人和企業后,記者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技能人才的薪酬和社會認可度正在逐年提升。
接受採訪前,杭州蕭山技師學院教師傅凱杰剛婉拒了一家企業:“如果公司只是要短期培訓就能上崗的普工,那並不適合我們的學生。但如果需要具備復合型技能和實訓基礎的技能人才,歡迎后續來我們學校的雙選會進一步接洽。”
這也是現場大部分院校教師的態度,希望幫學生找到一份有前景、有上升空間、能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這份底氣,來自技能人才的緊缺。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電梯維保人才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邊是電梯保有量不斷增長,一邊是大城市老化電梯持續增多,電梯維修工成為多地緊缺工種。“我們定向培養的學生受到各大電梯企業青睞。入職后,因為平時實踐課程打下了良好基礎,可以比一般員工提早兩個月轉正,薪資上也更有競爭力。”該校學工部副部長楊樂克告訴記者。
現場,不少企業為技能人才開出過萬元的月薪。
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是了解本省產業人才需求情況的重要途徑,對於科學謀劃專業設置,優化技能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專業適配度具有實際意義。本次活動共有93所省外院校專程趕來。當天上午,他們分批實地走訪杭州多家重點企業,考察了解企業人才需求。
在某橡膠集團的未來工廠裡,隻需30秒,輪胎便由半成品滾壓成胎胚。車間內,機器人隨處可見,卻少有工人的身影。“隨著工廠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用工對操作的要求越來越低,需要的是懂得設備工藝、對安全生產有系統理解、擁有上下游產業鏈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公司人力資源相關負責人張小堅表示。
其他企業也對這一趨勢表示認同。隨著浙江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如今更需要不只是具備單一技能,而是既有技能又懂原理的技能人才,工業互聯網、自動化控制等知識成為很多崗位的“必修課”。
“這就是我們想來浙江看一看的理由!”南昌交通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方平告訴記者,學校通過復盤每年學生外省流向,發現浙江位列第一,“因此,我們一直在加強與浙江各地的合作,希望除了就業外,達成類似課題合作、實踐協議等更深度的項目合作。”
部分院校則看重浙江的開放水平。走訪時,西安翻譯學院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高晶晶尤其關注企業對海外市場的開拓:“我們的學生在掌握小語種的同時也會輔修一門微專業,更契合浙江人才需求。”
從最初的院校企業“牽手”嘗試,到如今超千家院校與企業精准對接,17年來,校企合作洽談會已推動40余萬技能人才奔赴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一線,成為產教深度融合的“金字招牌”。
院校將企業項目搬進課堂,邀請能工巧匠走上講台,以“項目化實訓”打通理論與實踐的“最后一公裡”﹔企業則深度參與院校課程設置,定期將員工送回院校提升技能,完成從“實習即就業”到“終身技能提升體系”的轉變。
據統計,本次洽談會達成初步合作意向1120家次,協議輸送畢業生(實習生)23419人。錢塘區杭州醫藥港、錢塘芯谷、前進智造園三大產業平台分別與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陝西科技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簽訂校地合作協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