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網評:課間“微改革”,破解難題還需轉變觀念

張妍
2025年06月28日10:19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2024年以來,20多個省份開始推行“課間15分鐘”微改革,拒絕課間“圈養”。人民網記者在江蘇、江西等地調研發現:小學階段總體較好,初中階段效果相對不佳。

  從摘掉“小眼鏡”、減少“小胖墩”的初衷出發,課間15分鐘“微改革”承載著守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時代命題,它不僅是一次校園時鐘的調整,更是一場教育生態的重塑。

  從記者調研情況看,課間“微改革”在一些地方存在“落實難”等現狀。可以說,學生一句“更累了”便道出了政策落實之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階段面臨較重的學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且部分教育工作者“唯分數論”的觀念還沒有改變,以致課間經常被佔用。

  當下,學校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落實課間15分鐘“微改革”,確實面臨不少難題,但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改革勢在必行。

  破解“落實難”,需要教育部門加大督查力度,讓政策文件落實更顯剛性﹔學校也須扛起主體責任,在活動設計、場地利用、安全設施等方面統籌推進,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的育人“教聯體”,共創有吸引力的特色課間活動。

  推進“微改革”,還需要各方轉變觀念,扭轉唯分數論的慣性思維。當校長不再擔憂“班級平均分下降”,當教師不再執著於“多講一道題”,當家長不再追捧“課間自覺寫作業”時,課間才能真正屬於孩子們。

  教育無小事,微改革也會帶來大變化。如何讓孩子們課間走出教室“身上有汗”、課堂上全神貫注“眼裡有光”?這既考驗著有關部門的方法論,也檢驗著我們能否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體系的進程。當每一個課間都能成為孩子舒展身心的“加油站”,教育才能真正回歸“培養完整的人”的本源。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好品中國丨梅雨潤江南,又到品梅時
  形潤如珠、色深似紅瑪瑙 指尖輕捻沁出一抹緋色 輕咬一口便汁水四溢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 未若吳越楊梅” 今天的主角 便是讓北宋頂級“美食博主” 蘇東坡都忍不住大贊的 盛夏水果“頂流” ——楊梅 來自中國的“紅寶石” 楊梅又名龍睛、朱紅 是我國本土原生水果 栽培食用歷史 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 如今 在浙江、雲南、廣西 貴州、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其中浙江是主要產區 這顆嬌氣的江南水果 愛濕熱、怕暴晒、戀酸土 而浙江仙居背倚群山、靠近東海 丘陵山地直迎豐沛的海洋水汽 化作滋養的甘霖 加之酸鹼適中、富含礦物質的沃土 為楊梅的生長提供了 天然的優良環境 到了梅雨季 楊梅成熟滿山紅 個頭如乒乓球大小的東魁楊梅 宛如紅寶石般璀璨奪目 要知道 標准乒乓球直徑約40毫米 而果徑35毫米 不過是東魁楊梅的常規水平 像重達50克的“楊梅王” 果徑更是超45毫米 輕咬一口,汁水迸濺 甜佔九分、酸余一縷 除了台州仙居的東魁楊梅 溫州甌海的丁岙楊梅 紹興上虞的水晶楊梅 寧波余姚的荸薺楊梅 和舟山的晚稻楊梅 也在整個盛夏 接力登場 從枝頭到舌尖的“快速鎖鮮” “世界楊梅在中國 中國楊梅出浙江,浙江楊梅數仙居” 這絕非虛言—— 世界上98%的楊梅 經濟栽培面積都在中國 而中國60%左右的楊梅 都來自浙江 其中 仙居更以13425株百年古楊梅樹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 古楊梅種質資源庫 憑“梅茶雞蜂”復合種養系統 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証 2024年 仙居全縣楊梅種植面積達14.7萬畝 投產面積13.8萬畝 產量12.…
科創遇上柯橋,到底有多“香”?
  六月的紹興市柯橋區,創新浪潮奔涌。第三屆柯橋區人才科創周以“柯創·鏈動·共生”為主題拉開帷幕。沒有盛大的啟動儀式,取而代之的是務實高效的18場系列活動——從人才招聘、銀企對接到項目路演、國際交流,從海創大賽、光電專項賽到青創聯盟、博士聯誼……一場場緊扣產業鏈、激活創新鏈、匯聚人才鏈的深度互動,正在這座“柯·創之城”裡激蕩出澎湃動能,勢必再次吸引一批科創企業落地柯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