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瑰寶遺珍再現璀璨之光
紹興:推進文明探源 鍛造文化地標

紹興濱海新區丁港遺址發現的一片距今約2400年的戰國早期木構水工設施,揭示了古越人應對錢塘江潮汐的智慧﹔紹興稽中遺址數米高的土層,將2500年前的越國都城建筑基址清晰地呈現於世人面前,實証了文字記載……
一項項考古發掘成果,展示了古越文明的悠久歷史。
2025年以來,紹興統籌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交流與傳播各項舉措,深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獻研究,高水平推進古越文明探源,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更好地利用起來,再現瑰寶遺珍的光輝歷史與璀璨之光。
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持續上演。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開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271個,完成調查項目262個,取得了諸如稽中遺址、和暢坊遺址、丁港遺址、府山古墓群、九裡古墓群等諸多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有效保護了紹興地下文物。尤其是在和暢坊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遺存,把紹興古城地域內古人類居住史推進到6000年前。
在稽中遺址——這個入選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主動發掘項目的越文化核心區,考古人員清理出戰國、西漢、東漢、唐、宋等多個朝代連續疊壓的文化層,發現越國官署建筑基址、漢代“山陰丞印”泥封等關鍵遺存。不同時期的建筑基址直觀展示了紹興古城2500多年不間斷變遷發展的歷史。
文獻典籍的保護研究同樣成果豐碩。在紹興圖書館古籍查閱室,工作人員正在對館藏古籍進行數字化整理。“當前古籍數字資源建設項目正穩步推進,今年計劃完成館藏善本11560個筒子葉的數字化整理加工。”該工作人員說。紹興圖書館還注重地方文化的研究保護,目前已影印出版《越絕書》《吳越春秋》等12種古籍地方文獻。在書目、圖錄方面,先后整理出版《紹興圖書館館藏古籍地方文獻書目提要》等4種﹔還與館外多個學術機構聯合出版《抱經堂叢書》《紹興家譜總目提要》等。
眼下,文明探源的成果正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走進現代生活。“遺址考古是印証區域歷史的真實與具象……從生活工具到建筑構件,經過考古解碼,宛如一幅鮮活的畫卷,無不再現著越地古人生產勞碌、寸心寸進的生活軌跡。”今年年初紹興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紹興——紹興近年考古發掘成果展”中的導語,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該展覽展出的從大湖頭遺址、亭山遺址群、稽中遺址、塔山遺址等出土的文物,向觀眾展現了一段段鮮活的歲月。“這些瓦片上的文字好有意思,看著它們仿佛穿越時空和古人在對話。”游客林女士感嘆道。這種“地下保護+地上展示”的模式,讓文物發掘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平衡。
文脈悠遠,與古為新。持續推進國有綜合博物館軟硬件改造提升工程、專題博物館建設提升工程、博物館館藏文物征集工程、博物館展覽精品化工程、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等5大工程,組織開展非國有博物館結對幫扶行動、名人故居保護利用激活行動、紹興古城活態展示示范區建設行動、博物館景區化水平提升行動等4大行動,打造以綜合性博物館為龍頭、專題博物館為骨干、非國有博物館和鄉村博物館為特色的博物館體系……紹興正通過“博物館之城”建設,讓文物資源更好地利用起來。此外,紹興還舉辦各類精品大展、“博物館裡過大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等主題活動,尤其是“智繪紹博”紹興市文物AI創作大賽、浙東運河博物館“夜航運河·醉酒長歌”運河奇妙夜等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讓厚重的歷史以更輕盈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