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馬公塘再上山

人民網記者 常國水 張帆
2025年07月11日08:03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再也不會上山了!”謝法榮怎麼也沒想到,自己30年前下山時甩下的這句狠話,會被“破”了。

老謝一家子,住在浙江武義縣王宅鎮紫谷村的馬公塘。村子緊挨著山,一條柏油路直通到山腳。老謝家四層的小樓,筆挺地“站”在路邊。一家七口四代人住在裡面,一樓沿街還辟出了一爿店鋪。

俯瞰山下的馬公塘(右)。人民網 陳陸洵攝

俯瞰山下的馬公塘(右)。人民網 陳陸洵攝

晌午頭,記者到達時,老謝剛從地裡回來。家裡人已吃過了午飯,桌上還擺著四菜一湯,有葷有素。老謝扒拉著飯,90歲的老父親在邊上看電視,兒子兒媳在樓上哄小孫女睡覺,老伴在櫃台前忙活著招呼人。

“咱家四代同堂,幸福!”老謝說著,臉上笑開了花,“現在跟以前比,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大法尖山,把老謝的人生“劈”成了兩半:前28年在山上熬著,下山這30年生活慢慢好起來。

提起當年山上的日子,老謝就一個字:苦!“沒電!沒好路!吃水都難!出門、看病、娃娃上學,樣樣要命。我們那二百來人的小村子,光棍漢有二十多個!你想想,誰家姑娘願意往那窮山溝裡嫁?”

那時候,老謝一家五口人擠在三間低矮的泥巴茅草屋裡。活命,全靠山坳裡那幾畝薄地。天才麻麻亮,老謝就得挑著擔子出門,一頭挂著水罐子,一頭吊著飯籃子,翻過一座山,再翻一座山,才能到地裡“刨食兒”。

日頭升了又落,樹葉綠了又黃。老謝蹲在地頭啃干糧的時候,望著眼前望不到頭的大山,心裡頭直發愁:這窮根兒,啥時候能拔掉啊?

盼頭來了!1994年,武義縣發布了浙江省首個整村下山脫貧的政府令。第二年,老謝所在的馬公塘,整村搬下了山!

大法尖山景色。人民網 程欣攝

大法尖山景色。人民網 程欣攝

“窮不怕,就怕沒奔頭!”老謝說,下山對他們山裡人來說,就是“第二次投胎”,可得緊緊抓住。老謝兩口子包過稻田、種過蘑菇、開過小服裝廠,后來看山裡的茶葉多,干脆就自己辦起了茶廠。

三年工夫,家裡蓋的平房變成了三層樓。又過了幾年,蓋成了現在的四層樓。房子一層層往上“長”,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2015年前后,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城裡人興起了往鄉下跑,紫谷村的綠水青山也招來了不少游客。村裡有腦子活泛的開起了農家樂、小飯館。紫谷村搞旅游,算是邁開了步。

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在紫谷村落地,海寧那邊的干部帶著“海”的經驗來了山裡。這一下子,紫谷村跑得更快了:石板橋架起來了,漂亮的景觀燈亮了,水上游樂項目也開了張,整個村子大變樣!第二年,紫谷村就評上了浙江省的3A級景區村庄。

現在一到節假日,城裡游客一車一車地往村裡涌。大巴車、小轎車沿著柏油路排得滿滿當當。村裡那幾家飯館,旺季的時候吃飯都得排隊拿號!老謝家樓下的小超市,生意也跟著蹭蹭往上漲。

山下越來越紅火,山上那片老地方卻冷清了二十多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咱這好好的青山,總不能一直荒著睡大覺吧?”村裡一合計,決定重新上山找“金”去!

伍會榮正在查看山上甜柿長勢。人民網記者 常國水攝

伍會榮正在查看山上甜柿長勢。人民網記者 常國水攝

2023年夏天,一條四千多米的水泥路像帶子一樣,把山上山下重新連了起來。荒了二十多年的梯田被拾掇出來,種上了一排排甜柿子樹。茂密的竹林子裡,養起了蘆花雞。就連那些邊邊角角的地兒也沒閑著,種上了西瓜、百合、生姜。

老謝心裡打鼓:這窮山溝,真能變成“金飯碗”?

“過去下山是為了活命,現在上山是為了淘金!”紫谷村黨支部書記伍會榮也是從山上搬下來的,他掰著手指頭算賬,“去年光2500隻蘆花雞就賣了30多萬元!那十幾畝西瓜,也賣了七八萬元!這還不算那麼些的柿子樹呢,等挂果了,山上一年進賬上百萬元沒問題!”

山上修路那會兒,老謝的兒子謝宏清心裡頭就痒痒了。“山上最大的寶,就是好生態、好風景!”他看中了山上一棟老宅子,主意打定了:租下來,改成山裡的民宿!

老謝也沒閑著。他忙前忙后,幫著改電線、整院子,連圍著院子的竹籬笆都是他親手一根根編起來的。

老謝說,他也上過幾次山,看著滿山綠油油的柿子樹,瞅著雞群在林子裡竄來竄去,他心裡頭越來越踏實:這荒了多年的老家,是真的活過來了!

“山還是那座山。我爸年輕時在山上窮怕了、苦怕了,在他眼裡,大山就是窮、偏、荒。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謝宏清覺得,他們父子倆想法的“頂牛”,說到底,是兩代人經歷的時代不同。

老房子就在山上的小水庫邊上。現在,這棟青磚灰瓦的老屋被拾掇成了一個精致的小院兒。樓下有廚房、客廳,能喝茶聚會,樓上有露台、客房,妥妥的“山景房”!

民宿還沒正式開張,小謝的手機已經響個不停了,都是來打聽的游客。“等今年山上信號一通,就這風景,還愁沒人來?”小謝信心滿滿。

人是回到村裡了,小謝的心思可沒光放在這個小山村。2024年,他還被國家農業農村部“頭雁”計劃選中,成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帶頭人學員,隔三岔五就要出去學習充電。今年上半年,他專門跑出去考察了兩趟:一趟是學怎麼把農業、文化和旅游“捏”到一塊兒干﹔另一趟,是去琢磨怎麼把茶葉做深加工,做出更多花樣來。

“這幾年茶廠競爭越來越凶,利潤壓得越來越薄。”小謝盤算著,山上的民宿和茶葉深加工,就是他下一步要重點“攻打”的兩個山頭。

回頭看看馬公塘這30年,再看看自己家翻天覆地的變化,謝宏清心裡感慨萬千:“不管當初下山,還是如今再上山,都是為了把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