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余姚撤縣設市40周年
40年和7000年:人文余姚的“凝視”
七千年河姆渡重磅“上新”。今年年底,位於寧波余姚的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期建設項目即將揭開面紗,劃槳駕舟,攆稻制陶,河姆渡先民的一天躍然眼前。
也是在今年,余姚迎來撤縣設市40周年。這兩大歷史節點,一個代表著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一個彰顯著現代城市的繁榮,彼此交織,映照出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根脈與不斷前行的奮斗之姿。
1982年河姆渡遺址躋身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錄,三年后,余姚完成撤縣建市的歷史轉身。城市開始現代性擴張,基因裡的文化也自覺同步覺醒,從先民骨耜農耕到現代制造業的精密齒輪,城市記憶與創新能力共生共長,孕育出城市的張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今天,站在時間的交匯處,我們借由七千年的光“探照”這座城市的40年,得以更深邃、更精准的讀懂人文余姚。

河姆渡遺址。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考古長跑”催生文化自覺
考古工作仍在持續的井頭山遺址,是我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孫國平埋頭細作,一鏟一鏟,小心拂去歷史的塵埃。
“從時間線上看,井頭山遺址是河姆渡遺址的‘爺爺’。”孫國平打趣道。
不會有人想到,47年前,這位如今已兩鬢白發的考古者曾踮起腳尖,凝望“孫輩”河姆渡的一顆碳化稻粒和一根榫卯構件。
1978年,河姆渡遺址經過兩次發掘后,在余姚龍泉山展出考古成果,大量的參觀者中就有13歲的孫國平。展覽埋下求知的種子,1984年高考后,命運把他推進了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后,他來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輾轉全省各地的考古發掘項目,最終一頭扎進了同屬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遺址,以及作為河姆渡文化直系祖源的井頭山遺址,“大河姆渡”的文明拼圖在他手上一點一點成型。
孫國平,或許只是眾多“被7000年光束照見”的普通人之一。他的外婆家就在余姚,自小從長輩口中聽聞河姆渡的點點滴滴。當地人開玩笑:“河姆渡,挖也挖不完!”
一句戲謔,道盡這座城市與考古同行,衍生出文化長跑的歷程。從最初“圍觀”考古發掘,到如今內化為全民的文化自覺,滋養出這座人文之城對文化的敬畏與創新。

孫國平正在整理出土文物。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余姚人習慣在動土前‘多看一眼’。”孫國平說。
田螺山遺址源於一家企業打井現世,政府緊急出資回購地塊﹔井頭山遺址也在建造廠房之前的地質勘探中,熱心村民撿拾散落的“物品”交給考古專家而得以重見天日……當地百姓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以及政府和文物部門的重視,使得這些遺址得以及時保護。
這種認同轉化為制度創新。近兩年,作為一座縣級市,余姚在全省率先成立考古服務中心,梳理編制了《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項目報批流程》,2024年全年服務考古地塊140塊,實施考古服務面積約400萬立方米。近幾年,為河姆渡文化保護投入的資金已達數億元,其中河姆渡文化遺址群有兩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這在全省都稱得上是魄力十足的舉措。
若從文明史的尺度去回望,可以說,余姚四十年的城市化實則是七千年文化能量的釋放。這種如“考古長跑”般的文化堅韌與積累,最終沉澱為縣域現代化最不可替代的精神底色。
當下,全省持續深化“八項工程”、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余姚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現了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文化根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可能。

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效果圖。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大河姆渡”新敘事澎湃名城自信
眼下,被寄予厚望的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建設。
“這片就是未來的核心水域,那邊觀鳥,這裡體驗獨木舟,那頭垂釣……”進入工地,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啟動區(一期)項目施工負責人劉華當起臨時“導游”,他眼前和心中,有一張屬於河姆渡的藍圖,目前正在“按圖施工”。
具體而言,一期項目包含以水體為主的“河姆渡古今自然環境展示園”,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室外考古遺址公園形式存在,補充現有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很多人認為,這是河姆渡文化從單一遺址展示,走向“大河姆渡”時代過程中關鍵的一步。
回望來時路,在余姚40年轟隆隆的城市建設中,“河姆渡”也一路升級,從最初的文物陳列,到1993年建成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再到2024年數字人“阿姆”問世,以及當下在建的遺址公園啟動區(一期),一步步成為與這座城市共同“生長”的地標。

《面朝大海·河姆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邢廣利攝
其活力,在於能夠與當代生活無縫銜接,並不斷催生出新的文化表達。
稻米、骨針等傳統元素被運用到服裝、發飾、咖啡杯等時尚產品中﹔豬紋陶缽、雙鳥朝陽蝶形器等古代器物以游戲IP的形式走近年輕群體﹔交響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中英文廣播劇《情系河姆渡》、微短劇《河姆渡的骨哨聲》等文藝作品迭出﹔2024年“雙鳥朝陽”紋牙雕登上塞爾維亞紀念郵票首圖……無一不展示著文化的澎湃動能。
而今,從河姆渡文化出發,余姚正重塑著城市的內核與對外視野。“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精細布局,每月12日的“公共文化日”、每年的“王陽明文化季”常態化開展,大街小巷“12空間倉”文化活動豐富……余姚不斷用優質文化供給“喂養”百姓的精神世界。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今天,每個縣域都需要獨特的標簽來確立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余姚的40年,既是向內生長的過程,也是向外破圈的探索,努力尋找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獨特語言,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文化自信的逐步建立,提供縣域實踐樣本。

河姆渡古渡口。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基因賦形產業版圖“新算法”
一個同心圓,一圈火焰紋,勾勒出一輪太陽。兩側飛鳥引頸昂首,仰望天空,飛揚的羽毛似浴火而舞。
這就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雙鳥朝陽蝶形器。
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石刀在這塊小小的象牙上,刻畫出對天地的深邃想象。而今,這一古老圖騰被賦予了新生命。在馬渚鎮,寧波素年工藝品有限公司將其變成爆款冰箱貼,公司不斷創新設計,成功打入故宮博物院供應鏈。余姚本土品牌“紅傳服飾”將這一符號融入到配飾和服飾中,企業原創服飾年產值接近千萬元,展現了文化賦能經濟的強大動能。
今年3月28日,余姚發布了《關於繁榮發展姚城文化 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最名邑”的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強調了文化轉化和賦能的“縣域人文經濟學”探索,通過系統化整合文化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余姚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這一戰略最堅實的基礎。從河姆渡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虞世南的書法藝術、嚴子陵的高潔品格、黃梨洲的學術著作,這些文化元素正多渠道、多路徑地轉化為發展動能。
河姆渡古渡口、遺址博物館和智慧農場等26個文化節點被精心串聯成“茭美古渡”鄉村示范線,一年吸引超過60萬人次打卡,帶動鄉村振興和旅游消費。陽明古鎮集聚王陽明文化元素,成為年輕群體熱衷的打卡新地標,開業至今已經帶動消費額超過6億元……

大豐實業為杭州亞運會打造的火炬塔“錢江潮涌”。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而在更高維度的產業層面,余姚不少制造企業,也完成從文化符號應用到文化精神內化的躍升。
大豐實業為杭州亞運會打造的火炬塔“錢江潮涌”,其設計靈感源自“弄潮兒”的文化意象,但實現這一創意的卻是1000多項專利構筑的技術壁壘。這種將文化想象力轉化為技術話語權的能力,使企業能夠為全球5000多個文體旅項目提供解決方案。
這不僅是經濟數字的提升,更是余姚在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注腳。40年間,余姚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逐步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經濟結構不斷升級,而文化產業的崛起正是這一轉型的重要標志,未來,它必將驅動下一個四十年縣域更高質量的發展。(陳醉、高嘉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