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綠電點亮“兩山”新畫卷

盛夏時節,來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蒼翠山巒如潑墨畫卷般層疊舒展,溪水沿青石階歡快流淌。
余村村口,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巍然矗立。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再到“用綠電”,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縣、首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安吉以電為筆,在能源領域生動踐行“兩山”理念。
從“電力先行”到“綠電全覆蓋”
位於余村的安吉綠電服務中心。吳夢璐攝
余村的變壓器從1台增到5台,總容量從80千伏安躍升至570千伏安,再到如今戶均12千伏安的供電容量——這組數據背后,是“兩山”理念指引下電力先行的堅實腳步。
2005年“兩山”理念提出之初,安吉正處於“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關鍵期。彼時農村電網薄弱,像潘春林這樣的農家樂業主常遇“用電難”。電力部門以“小容量、密布點”為原則推進農網改造,到2010年實現“村村電氣化”,徹底解決了“刮風下雨就停電”的難題。
隨著鄉村旅游興起,安吉瞄准“城鄉用電同質”目標。2011年起,新一輪農網改造讓余村戶均停電時長降至3.25小時,供電可靠率達99.962%,2020年獲評全省首批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以前炒茶用煤爐,溫度難控﹔后來通了電,炒茶效率提升了3倍。”黃杜村茶農薛勇回憶,電力升級讓白茶產業迎來第一次飛躍。
“雙碳”目標提出后,安吉率先探索綠色轉型。2023年,余村成為全省首個全域綠電供應鄉村,35家民宿全部貼上“綠電標識”。綠電就是有別於傳統發電方式獲取的電能,一般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等領域,在發電過程中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對環境有害排放物。余村村支書汪玉成參加國家能源局綠証核發啟動會時,手中那份綠証,正是安吉綠電發展的“裡程碑”。如今,余村已實現連續1124天零停電,綠電消費佔比超80%,從“電力驛站”升級而來的“村網共建”示范點,日均服務村民、游客超200人次。
綠電成產業“金字招牌”
“這把椅子的碳足跡報告顯示,從原料到成品碳排放較去年降了15%,歐盟客戶的訂單量漲了兩成!”永藝家具車間裡,企業外銷事業中心總工程師程軍指著“工業碳效碼3.0”平台上的數據欣喜地說。作為“椅業之鄉”,安吉每3把椅子就有1把銷往全球,而綠電正成為產品出海的“通行証”。
2022年,電力部門為安吉3700余家規上企業賦“碳效碼”。永藝家具通過平台發現注塑機能耗異常。碳效工程師團隊引入高效納米節能環技術,單台機器年節電10.5%,隨后在全縣133台注塑機推廣,年節電超32萬千瓦時。這一實踐被納入省級標准,帶動全省1300余家椅企開展低碳改造。
位於安吉縣蔓塘裡村的集中電炒茶點。吳夢璐攝
在黃杜村,“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有了新注腳。2024年春茶季,272萬千瓦時綠電涌入6大集中炒茶點,炒出的白茶貼上“綠電標識”,每斤售價提高30%。“用綠電炒茶,不僅品質更穩定,還能賣上好價錢,今年光這一項就多賺5萬元。”薛勇展示的綠色電力証書上,2228噸二氧化碳減排量格外醒目。如今,這項技術已推廣至貴州、雲南等多省,讓更多茶農共享綠電紅利。
從“電炒茶規范”到“綠電炒茶專項行動”,從注塑機改造到全產業鏈碳足跡管理,安吉綠電正推動特色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跨越。數據顯示,2024年安吉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達30.2%,特色產業低碳轉型帶動縣域GDP增速較全省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
綠電走進尋常百姓家
“出售了屋頂光伏碳匯后,進賬400多元。這屋頂成了‘聚寶盆’!”余村村民李師傅說,以往農村大部分地區屋頂大多被閑置,選擇安裝光伏也只是“趕潮流”,沒想到如今既能賣電不說,還能“賣碳”,每年至少為自家增收2000余元。
今年年初,余村實現居民光伏碳普惠全覆蓋,將2022年以來鄉村居民屋頂光伏發電量折算碳減排,集中匯集后到碳交易市場進行統一交易,出售給有碳排放量需求的地區單位,激勵居民低碳行為。
這種“綠色獲得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遞鋪街道,V2G充電樁成了“會賺錢的插座”——村民在夜間用電低谷時充電,白天用電高峰時放電給電網,一年能增收800余元。作為全國首批車網互動試點,安吉已建成50座智能充換電站,構建起城鄉15分鐘充電圈,新能源公交、出租車實現全域覆蓋,每年減排二氧化碳4.2萬噸。
“掃掃地、騎騎車就能換積分,兌大米、抵電費,低碳生活真劃算!”在湖州“碳達人”小程序上,安吉居民王阿姨已攢了5000多分。這個融合了本地地標互動功能的平台,已吸引12萬市民參與,累計減排二氧化碳超1.8萬噸。而在余村電力驛站,“70免跑服務”通過大數據監測獨居老人用電情況,已累計預警137次,守護著銀發群體的幸福晚年。
從“愛心小驛站”的直飲水、充電寶,到“表前表后一體化”服務的“一個電話,電到燈頭”﹔從碳匯林裡的“共富樹”,到零碳馬拉鬆中的全民參與,綠電正悄然改變著安吉人的生活方式,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人人可感的“幸福不動產”。
構建縣域綠電新生態
安吉縣110千伏城北變電站是全壽命周期“零碳”變電站。吳夢璐攝
“110千伏城北變電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僅為常規站的22%,其中二氧化碳GIS技術年減排1.4萬噸。”在“碳路前行”主題館,講解員李馨怡向參觀者展示著低碳變電站的“黑科技”。這座集成了20項節能技術的建筑,正是安吉能源革命的縮影。
作為全國電壓等級最齊全的縣域之一,安吉有8回特高壓線路穿境而過,年輸送綠電超300億千瓦時,相當於300萬棵樹的固碳量。2023年底獲批全國首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后,安吉聚焦“綠色低碳、數智賦能、和美共富”,建成省內首個縣域能源大數據中心,接入煤、油、氣、電數據超200萬條,實時測算分時分區電碳因子,為企業提供精准“碳畫像”。
在這裡,創新從未止步:“碳魔方”系統讓建筑實現“零碳、經濟、保供、孤島”多模式運行﹔全環保配電台區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移峰填谷”機制讓電網峰谷差降低8%,實現“不停產又穩價”……截至2024年10月,試點縣17項涉電項目完成度超90%,可再生能源增量佔比達85%,為全國縣域能源轉型提供了“安吉方案”。
從余村的裊裊炊煙到全域的點點光伏,從車間的機器轟鳴到茶農的歡聲笑語,清潔電能正以萬鈞之力,推動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精彩蝶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圖景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