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安吉探索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模式

2022年11月,湖州市安吉縣夏陽村以入境河流水質改善為目標,與上游毗鄰的安徽省廣德市盧村鄉下轄3個村達成《浙皖兩省夏陽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按照協議,由夏陽村每年設立考核獎勵基金30萬元,實際獎補資金根據水質和管理考核折算結果一年一撥付。
這是安吉縣夏陽村與安徽盧村鄉簽訂的全國首個村級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也是安吉縣創新探索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吉縣持續建立健全區域間縱向、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深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拓展市場化、多元化補償路徑,為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建設提供“安吉經驗”。
共護一溪清水入太湖
生態立縣。安吉縣通過不斷探索嘗試,持續健全上下游鄉鎮(街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加強與上下游流域省市縣對接協商,圍繞西苕溪流域建立多元立體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實現跨區域橫向補償全覆蓋,讓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西苕溪成為共富引流源。
推進流域上下游鄉鎮(街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自2021年起,安吉縣流域上下游鄉鎮(街道)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每份協議雙方各出資120萬元/年,生態環境局與財政局作為第三方,倒逼鄉鎮(街道)加快實施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項目,全流域共抓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的制度體系。
除了開展與上游安徽省三個村之間的橫向補償,安吉縣還推動與長興縣、德清縣的橫向補償。2019年起,與長興縣建立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長興縣每年出資600萬元,用於上年度荊灣斷面生態補償。2022年,與德清縣簽訂對河口水庫水源地跨行政區域聯防共治機制協議,德清縣每年設立考核獎勵基數為170.54萬元,共同維護對河口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安全。
創新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近年來,安吉縣在山塘水庫用水權改革、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改革的基礎上,按照“一體評估核算、兩次公開交易、三類証書確權、四方利益兼顧”的“1234”思路推進,持續深化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打通水生態產品確權、核算、交易全流程。出台《安吉縣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管理辦法》,核算全縣38條小流域生態產品價值達33.2億元,為補償標准提供依據。目前,全縣累計完成水生態產品經營權交易13個,其中一次交易13個,二次交易11個。
生態產品價值創造性轉化。2024年3月,安吉完成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公司以3328萬元獲得石門坑小流域6年開發經營權,帶動漂流、民宿等新業態。成功新增安城小流域康山夜市公園、安城小流域長潭親水景觀等濱水項目。章村鎮完成石門坑小流域龍王寺區塊用水類水生態產品經營權交易,由經營主體負責開發江南貢泉飲用水產品,實現每立方米水價提升11.5倍。
值得一提的是,安吉兼顧政府、村集體、國企、運營商四方利益,確保分配合理、四方共享。依托水庫優質生態,發展濱水旅游,創新“兩入股三收益”模式:村集體以水資源入股企業,村民獲得租金、薪金、股金分紅,實現增收富民。
綠色是安吉的底色,是安吉最大的財富和品牌。安吉縣積極探索實踐,不斷開辟生態補償價值轉化新路徑,加快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