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產業新生態
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啟動創建卓越級孵化器

在科技創新加速迭代的當下,孵化器正從傳統的“空間提供者”向“產業生態構建者”轉型。今年6月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提出將孵化器認定分為標准級和卓越級兩類,其中,卓越級孵化器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在這一背景下,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積極啟動卓越級孵化器創建工作,圍繞先進裝備制造和新材料兩大產業,以精准服務和產業培育為核心,力爭三年內將園區打造成為區域科創生態新標杆。
作為2008年由嘉興市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建的創新平台,該科技園始終致力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已構建“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並於2010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面對卓越級孵化器對產業孵化屬性、服務能級和開放創新生態的更高要求,園區聚焦先進裝備制造和新材料領域,強化資源導入與生態構建。“我們在企業孵化和服務方面具有較好基礎,但在公共研發平台等硬件支撐上仍有不足。而這類平台恰恰是科技型企業實現技術突破的關鍵。”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孵化器副主任農靜表示。
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園區企業嘉興禾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通過技術研發實現快速成長的典型代表。該公司總經理竇金波介紹,通過碳纖維復合材料替代傳統鋁制座椅背板,實現產品減重30%,自2021年企業突破碳纖維背板制造技術以來,企業產值從200余萬元迅速增長,今年預計突破8000萬元。
在竇金波看來,作為產品研發的核心場所,研發實驗室的設立,對科技企業提升產品研發效率、保障知識產權及提高成果質量至關重要。“通過和上海交大等高校科研團隊的聯合攻關,我們不僅突破了新材料制造技術,還研發了新型脫模技術,大大縮短成型周期,也提升了產品品質,成本降低50%。”
為解決科技型企業在初創期普遍面臨的研發平台缺失、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等痛點,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主動對接上海交通大學相關科研團隊,計劃將高校重點實驗室資源引入園區,通過共建共享機制,補齊公共實驗能力短板,打通產學研用“最后一公裡”。
除了硬件支撐,精准服務同樣是孵化器競爭力的核心。園區構建“初創期—成長期—加速期”全周期服務體系,為每家在孵企業配備“聯絡員”,依托專屬“成長檔案”提供針對性服務。此外,科技園還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員”崗位,常年派駐上海交大,對接科研團隊,挖掘技術需求,推動成果落地。
今年以來,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已開展政策宣講、創業輔導、融資對接等公共服務46場,提供個性化精准服務80余項,並開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領航計劃高級研修班”,系統培養園區內企業高管。“在精准服務方面,我們全年投入的專項服務資金超200萬元。”農靜介紹,這種“按需定制”的服務模式,不僅讓企業留存率更高,也加速了企業的成長。
此外,園區還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推介會等活動,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創新資源高效匹配。
未來,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還將圍繞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產業落地等關鍵環節,構建一站式研發解決方案,全流程支撐科技項目發展,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生態。(戴瑞雪、史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