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千重 創新潮涌
——寫在2025浙江·長江下游水稻新品種大會舉辦之際
金秋九月,稻穗垂金,稻浪翻滾間又逢盛會,八方賓朋齊聚紹興嵊州在田間“看禾選種”,聞香識稻,共話種業新篇。
作為長江下游地區水稻種業的年度品牌活動,浙江·長江下游水稻新品種大會自2017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連續8年在嵊州成功召開。本屆大會於9月24日至25日在嵊州市良種繁育場舉行,由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浙江省農產品綠色發展中心、嵊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承辦。
本屆大會圍繞“品種創新,引領發展”這一主題,集中展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高產、優質、多抗水稻新品種,並深入探討如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效益和農民收益。通過展區優化、科技融合、人才集聚與農旅協同等多維度升級,全力構建“從實驗室到田間、從品種研發到全產業鏈拓展”的現代種業生態體系,為長江下游地區糧食安全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展區擴容品種升級,特色板塊錨定產業需求
2017年,浙江省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看禾選種”核心基地落戶嵊州甘霖,2018年入選國家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2021年確認為首批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經過多年精心培育,嵊州水稻新品種展示基地已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今年的水稻新品種大會在2024年464個品種的展示基礎上再攀新高,集中展示來自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等12個省市64家育種單位的521個水稻品種,數量與覆蓋范圍均創歷史新高,其中新增的“主導品種展區”與“鎘低積累展區”更成為詮釋“品種創新”主題的核心載體。
主導品種展區以綠色增產、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生態環保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導向,從浙江省最新遴選發布的2025年28個水稻主導品種中,精選了19個最具代表性的優質品種進行集中展示,在10畝展示區內構建“創新品種實用化”的直觀樣本。這些品種經大面積種植驗証,在高產性、優質性、抗逆性等方面實現協同創新。展區採用“專家介紹+田間對比牌”的展示方式,方便農戶直觀了解每個品種的創新點與適用場景,真正讓創新成果看得見、用得上。
針對長江下游耕地治理的現實需求,鎘低積累品種展區成為本屆大會最具突破性的創新展示。該展區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引進7個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優化的鎘低積累品種,進行集中對比種植。
中國水稻研究所與湖南金健種業等單位,通過科企協同、產學研深度融合,聚焦高產、優質、低鎘水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以lcd1(鎘超低積累種質)為核心種源,集成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與常規育種技術,成功選育出多個突破性新品種。
近年來,這些品種在湖南、廣西、浙江等南方多省示范推廣中表現突出,稻米鎘含量平均介於0.004∼0.080毫克/千克(遠低於國家限量0.2毫克/千克),降鎘幅度在90%以上,不僅攻破了稻米鎘污染控制的重大技術難題,也為推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科技人才雙驅動,創新范式變革產業生態
金秋時節,嵊州市良種繁育場的千畝水稻新品種展示基地,滿目金黃,稻香扑鼻。稻田中央,一個由紫黑色和白色水稻精准“繪制”而成的二維碼格外引人注目。拿起手機輕輕一掃,基地介紹、大會宣傳視頻等資訊便會躍然屏上,科技感瞬間拉滿。
本屆大會,除了展區擴容、品種升級外,科技感也充斥著大會的角角落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科技與人才就是‘芯片’的內核。”嵊州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的這句話,道出了品種創新的核心所在。本屆大會突出“科技育田+人才興田”雙輪驅動,將實驗室的創新基因深度植入田間地頭。從智能設備到科研平台,從專家團隊到青年力量,全方位構筑科技賦能農業的立體網絡。
作為國家級科技平台,浙江嵊州水稻科技小院以擁有1000多畝的嵊州市良種繁育場為依托單位,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科協等單位共建,是技術創新的“田間實驗室”。目前小院正以水稻“多抗性”為突破口,開展多抗性種質創新及新品種培育,對多個具備抗病、抗逆、優質、高產等優良特性的水稻品種開展培育試驗,並在基地進行系統種植與觀測、開展試驗示范和高產創建等。
田間智能化管理在先進設備的賦能下不斷深入,今年嵊州從“浙農英才”人才庫引進的育種專家葉勝海與農技推廣專家趙洪,為這一進程注入了堅實的人才支撐。趙洪在推廣實踐中尤其注重技術的實用轉化,他說,將復雜技術轉化為“農戶聽得懂、用得會”的實操方案,才是真正為農服務。葉勝海則聚焦品種改良與生產技術攻關,目前已組織開展2場專項技術培訓,成功解決了包括“浙粳優1578”孕穗期葉尖發紅和高溫熱害導致結實率下降等2項生產實際難題,有效推動良種與良法配套,打通了技術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此外,基地還通過“青年入鄉”政策吸引高校農學生駐點實踐,提供科研工位、試驗田及導師指導,構建“理論+實踐”培養平台。
農文旅融新場景,創新價值延伸產業鏈條
每年金秋,這片廣闊基地便翻涌起無邊的金色稻浪,數以萬計的游客循著稻香紛至沓來,在田埂間定格豐收畫卷。旺盛的人氣不僅點亮了田園,更催生了“稻夢谷”這一農文旅融合新地標的誕生。作為譽滿省內外的“最美田園”,這裡正不斷推動農文旅的深度融合,持續創新產業形態。
今年全新打造的“稻夢谷·富樂田園”農文旅項目,是紹興市規模最大的水稻主題農文旅綜合體,涵蓋孔村、花橋村等5個自然村,將品種創新成果與嵊州“耕讀傳家”“越劇之鄉”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產創新帶動三產融合”的產業升級樣板。目前,項目施工已完成。
“‘稻夢谷’項目以‘一粒米折射萬物生機’為精神內核,塑造擬人化IP形象,構建覆蓋全齡段的‘造夢、放夢、憶夢’空間。”項目負責人張桔芳表示,項目依靠獨特的科研優勢與稻田自然景觀,打造了一個從室內延伸到室外集休閑娛樂與研學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
張桔芳說,大會期間“稻夢谷”將同步開放,預計國慶假期日均接待游客可達2000人次,不僅能帶動周邊農戶銷售大米、榨面等農產品,更能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品種創新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作用,實現“創新成果全民共享”的發展願景。
從500余個新品種集中亮相,到稻田二維碼等科技賦能,再到“稻夢谷”業態創新,第九屆水稻大會以“品種創新,引領發展”為紐帶,構建起“科研創新—生產應用—產業升級”的完整價值鏈。正如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所言,“每一個優良品種的推廣,都能帶動一片區域﹔每一次育種技術的突破,都可能重塑產業未來。”金秋時節的嵊州稻田,正見証著品種創新如何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最終化為推動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的磅礡力量。(孫夏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