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一粒林間果,十年“金果果”
人民網全椒10月14日電 (記者呂歡歡)寒露過后,位於皖東的“中國碧根果之都”——安徽全椒,空氣裡都飄著一股堅果的香氣。在當地六鎮鎮一片2300多畝的碧根果林裡,合作社負責人老羅正帶著工人忙活。
“突突突……”一台專業的搖果機抱住樹干,一陣高頻振動,碧根果就像雨點一樣噼裡啪啦往下掉,工人們則跟在后面,麻利地把果子收攏裝桶。

工人們把果子收攏裝桶。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
“這機器好,比我們以前上樹敲省勁多了,還不傷樹。”老羅擦了把汗,咧嘴笑了。
老羅叫羅世余,是這片藍天苗木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十年前,他帶著200畝地試探著種下這些果樹,如今,規模擴大了十倍不止,畝產從最初的十來斤躥到了四百多斤。
老羅向記者詳細算了筆賬:一棵進入盛果期的樹可以結40斤左右的碧根果,一畝地可以種8棵至12棵樹。按照每畝地種10棵測算,一畝地就可以產出400斤的碧根果。目前市場上碧根果價格在每斤20元,一畝地產值約8000元,利潤在6500元左右。
“你看這果仁,多飽滿。”老羅隨手剝開一顆,語氣裡帶著驕傲,“今年預計能收15萬斤,產值得有300多萬元。”

新鮮裝好的碧根果。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
全椒的山地丘陵,土質疏鬆、光照足,是薄殼山核桃適生區。2014年,全椒縣調整農村林業種植結構,開始大規模種植薄殼山核桃,聚力打造縣域特色產業。
但光有老天爺賞飯吃還不夠。早些年,大家一窩蜂種,卻因為品種沒選對、管理跟不上,結的果子又小又癟,賣不上價,沒少吃虧。
“后來縣裡組織我們出去學,專家也到地頭來教,才知道這裡頭門道深。”老羅說,什麼時候修剪、怎麼施肥、如何防病虫害,都得講究。現在,他的合作社常年能吸納周邊50來位村民務工,一天百來塊錢,守著家就能掙上工資。
果子豐收了,得變成錢才行。離老羅的林子不遠,是安徽長林生態農業公司的加工車間。生產線上一派繁忙,剛從各地收來的碧根果在這裡經過清洗、篩選、炒制、包裝,准備發往全國各地。

車間正在進行碧根果分揀工作。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
公司總經理鄭文海是個精干的中年人,他抓起一把成品,顆粒均勻,香氣扑鼻。“我們一天能加工二三十噸,主要銷往江浙滬、北京、山東這些地方。”他說,光靠賣初級農產品,效益總歸有限,下一步他准備開發碧根果油、果仁、零食這些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得把產業鏈拉長,利潤空間才能上去。”
從老羅的種植基地,到鄭文海的加工車間﹔從最初試種的幾棵樹,到如今連山成片的產業林,十年光景,勾勒出的正是全椒碧根果產業的發展路徑。
這其中,不光有“全椒碧根果”這個國家地理標志撐腰,還發展出了十多家加工企業,產品從干果到食用油,不一而足。

成熟的碧根果。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縣薄殼山核桃種植面積達9.4萬畝,規模繼續穩居全國縣級規模之首。薄殼山核桃鮮果產量2023年達到1800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綠色食品認証企業17家。薄殼山核桃產業總產值近20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顆小小的“金果果”,實實在在地甜了老百姓的日子。土地流轉有租金,林間管理有薪金,對於全椒很多農民來說,碧根果樹就是他們的“搖錢樹”。
目前,全椒縣薄殼山核桃產業累計流轉土地6.5萬畝,年支付農民土地租金3000萬元以上,直接帶動周邊農戶就近從事營林生產4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
臨近採訪結束,老羅的工人們收工回家,車間裡的機器也漸漸安靜下來。但關於碧根果的致富故事,還在全椒繼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