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一隻固城湖螃蟹的“數字”之旅

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
2025年10月17日14:3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秋風拂過南京高淳固城湖,萬畝蟹塘波光粼粼。清晨5點,58歲蟹農吳國明站在船頭,熟練收起浸泡了一夜的地籠。捆蟹師麻利撈起青背白肚的蟹,草繩繞兩圈,蟹腿綁上溯源卡扣——這隻蟹從此便有了自己的專屬“身份証”。

綁好溯源卡扣的固城湖螃蟹。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綁好溯源卡扣的固城湖螃蟹。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別小看這張卡,背后可連著三個碼。”吳國明把分揀好的蟹倒進船艙,“每隻蟹都有名有姓,從湖裡撈起到端上餐桌,掃個碼就能查全程。”

這枚卡扣,正是高淳固城湖螃蟹“三碼合一”質量認証體系的關鍵一環。固城湖品牌管理辦公室主任呂虹介紹,這套系統包括產地碼、溯源卡扣、流通碼,分別對應螃蟹養殖塘口、生長過程和物流信息。

“消費者掃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再掃蟹身上的卡扣,既能認証固城湖螃蟹品牌,還能看到蟹的‘前世今生’。”呂虹向記者現場演示時,手機屏幕立即跳出了養殖戶信息、塘口實景、投喂記錄、檢測報告、物流軌跡等,全流程一目了然。目前,該品牌已連續三年授權主體超400家,今年已達425家。

高淳固城湖螃蟹“三碼合一”認証通過后的畫面。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高淳固城湖螃蟹“三碼合一”認証通過后的畫面。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如何買到正宗的大閘蟹,曾是消費者的痛點、品牌管理的難點。五年前,高淳在行業內首創品牌授權檢測准入,搭建“三碼合一”全程質控體系,用數字化守好質量關。《2023年中國河蟹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固城湖螃蟹在全國48個河蟹產區中,產業數字化單項評分排第一。

高淳螃蟹的數字化,遠不止銷售端的溯源。在江蘇華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育種基地,董事長強發旗盯著數字化監控大屏,66個塘口的數據實時更新:溶氧量6.1、水溫27.3℃、pH值7.8……“這套物聯網系統能自動監測水質變化,溶氧低了增氧機就會自動啟動。”強發旗介紹,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經過十余年五代選育,2023年成功培育出河蟹新品種“金農1號”。

借助智能表型測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及關鍵基因功能解析,他們建立了完整的種質數據庫。“傳統育種依賴經驗積累,而現代育種則依托數據驅動。”強發旗說,“金農1號”飼料利用率比普通蟹高13%,生長速度快12.5%左右,這正是數字育種的力量。

有了好種苗,高淳人又用數字化養出好蟹。青鬆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的萬畝蟹塘裡,“水下小區”成了螃蟹的家。塘底用多孔磚搭“防護牆”,每隻蟹都有獨立空間。再搭配智能投餌船、無人收割船,畝產最高達520斤,是傳統養殖的兩倍多。

合作社還帶動周邊農戶共享數字化紅利,現有社員3218戶,養殖面積13.68萬畝,帶動超10萬戶農戶養殖。通過統一提供蟹苗、技術標准、銷售渠道,傳統養殖戶也能搭上“數字快車”。

高淳區河蟹全產業鏈互聯網平台。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高淳區河蟹全產業鏈互聯網平台。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賣蟹同樣靠數字“提效”。在南京固城湖螃蟹市場,數字化正重塑交易模式。作為長三角最大螃蟹交易市場,這裡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18.4萬平方米,還打造了全國首個河蟹供應鏈數字化系統,開出全國首張蝦蟹產地收購電子稅票。2024年開市期間,市場總交易量達1165.2萬公斤,交易額超20億元。

傍晚,快遞車駛入固城湖螃蟹市場,滿載著即將發往全國的包裹。在市場經營螃蟹店20多年的田義軍,客戶已遍布全國,“最遠到新疆,線上訂單佔了大半。”他店裡的工人正熟練打包,每個禮盒都貼著專屬二維碼,“這些蟹次日就能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的餐桌上。”

從數據變化更能看清產業成長:2020年,高淳區螃蟹養殖面積22.8萬畝,年產量1.72萬噸,產值約20億元﹔2024年,養殖面積微調至22.49萬畝,年產量增至1.79萬噸,產值突破30.5億元,全產業鏈產值更達109億元。

“依托智慧養殖系統的實時監測和科學管理,今年固城湖螃蟹產量將首破2萬噸,規格預計比往年大5—10克,有望實現量價齊增。”高淳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邢文翔介紹,2025年,當地螃蟹養殖面積穩定在21.9萬畝,已基本形成涵蓋苗種培育、成蟹養殖、加工運輸、電商銷售、文旅融合的完整產業鏈。

秋風有信,蟹肴有約。在高淳,從種苗選育到智慧養殖,從質量溯源到數字營銷,每一隻螃蟹都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一段從塘口到餐桌的“數字故事”。固城湖畔,這些帶著“數字基因”的螃蟹,正爬向更廣闊的市場。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