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促文化名片變發展品牌(現場評論)

劉軍國
2025年10月21日08: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化是底蘊,更是資源﹔科技是支撐,更是動能。以人文鼎盛帶動經濟繁榮,以科技賦能推動人文日新

  近來,不少外地游客提著行李箱直奔M511光影匯。這個位於浙江杭州西溪路的“M”字母造型建筑,依托現代光影技術,成為視聽沉浸式體驗的“微樂園”,吸引了大批客流。

  筆者也來到這裡,體驗8K投影、三折LED屏和VR互動技術打造出的沉浸式光影項目。置身其中,仿佛推開“時空之門”,不僅可以“走進”星空,還能“觸及”名畫,體驗感滿滿。

  如今,科技與文化交互日漸頻繁,消費場景與文化業態愈發多樣。一些新奇、酷炫的“玩法”,讓公共空間變身科技館、美術館,也延展了文化體驗與文化消費的邊界。

  凡樹有根,方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2003年7月,在總結浙江經濟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戰略”,其中一個方面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以政策為杠杆、以平台為紐帶、以空間為載體,構建“文化—科技—產業—人才”共生系統,有利於文化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集聚,讓人文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政策護航。以杭州西湖區為例,近3年來,投入文創資金超5000萬元,構建了“創業啟動+貸款貼息+直投基金”全周期支持體系。同時,西湖區還結合實際制定產業政策:鼓勵文化企業應用各類數字技術,按照項目實際投資額5%給予一次性補助,單家企業每年最高不超過50萬元。今年一季度,西湖區文化產業營收達101.6億元。從實踐來看,專項資金扶持和精准政策引導,常常能在促進文化業態發展上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文化需要載體,發展文化產業也離不開平台建設。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風靡全球,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點燃“唐詩熱”,《浪浪山小妖怪》成為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這些優秀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杭州的藝創小鎮。這裡曾是被關停的水泥廠,得益於杭州推進之江文化產業帶和大運河文化產業帶建設,10余年間,匯聚了3000余家文創企業。平台牽線,行業集聚,創業主體多、資源多,相關企業互相借鑒、合作共贏,讓更多產業項目加速落地。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文化為魂、產業為鏈,助力實現文化興、產業旺的雙贏。

  文化越繁榮,城市越有吸引力。西湖區的三墩糧管所和碾米廠舊址,以“藝術+文創”的方式煥新后,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蕭山區利用閑置的農資倉庫,打造浙農·東巢藝術公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2000萬人次,營收突破6億元,成為輻射周邊的文化體驗地、消費集聚地,匯聚起“人間煙火氣”。以文化賦能更多城市閑置空間,文商旅融合的潛力將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將會更強。

  在浙江,西湖美景、良渚古城、烏鎮水鄉……獨具魅力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動漫游戲、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充滿創新的產業品牌名聲在外。文化是底蘊,更是資源﹔科技是支撐,更是動能。以人文鼎盛帶動經濟繁榮,以科技賦能推動人文日新,定能實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有機統一。

  (作者為人民日報浙江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1日 05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