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之鄉”紹興諸暨的三道証明題
10月19日晚,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體育館內,“浙BA”城市爭霸賽的搶位戰正如火如荼舉行。場上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出手,都牽動著紹興諸暨全城目光。最終,諸暨隊以77︰69力克對手,為第一階段的征程畫上鏗鏘句點。
十場鏖戰,七勝三負。每一場,從開局膠著到后半程發力,“盛名”之下的諸暨隊一路走來不乏質疑,“籃球之鄉”究竟靠什麼証明自己?
或許,答案遠非比分、勝負所能回答——籃球對於諸暨人,是斗志的體現,是生活的底色,更是歸屬感的承載。
什麼是籃球精神?
這裡沒有職業球員,隻有骨子裡的倔強。
白天,他們是工人、老師、企業老板﹔夜晚,他們披上統一戰袍,為家鄉榮譽而戰。諸暨隊助理教練章豪杰說,規則限制下,能上場的就是草根球員,“我們一直在用行動証明諸暨籃球的底色”。
10月19日對陣余姚隊,最后4分鐘還落后5分,教練果斷起用全場緊逼戰術。球員輪番上陣,拼搶、斷球、反擊,最終逆轉。
14號唐哲豪拼盡全力在一次攻防中摔到了地板上,一聲巨響,看台上有不少球迷紅了眼眶。“這比自己兒子摔了還讓人心疼!”55歲的祝岳英說。
隊長蔡魁斌不顧受傷風險飛身救球,把球迷嚇得集體起立,但他只是覺得“只要有那麼點希望,都想救一救”。
球員們無論資歷深淺,都服從戰術安排——朱琦跑得不快,卻拼盡全力卡位﹔蔣官洋防守時與對手“撕咬”,隻為多爭取一次球權……每一位球員,都在用行動証明:這支球隊,拼起來就是一道鋼鐵防線。
這種“拼”的能力,源於日復一日、挑戰極限的訓練。五對五對抗,他們毫不留情,全力以赴﹔防守尺度寬,沒有“5次犯規就下場”的限制,每個人都不斷突破自身體能的邊界。
22歲的潘幸辰,如今已兩次榮膺MVP,成為球隊的關鍵一員。而很多馬劍老球迷記憶裡10年前那個一放暑假就抱著籃球的小孩,村口球場揮汗如雨的身影,早已為今天的閃耀埋下了伏筆。
“我們代表的是諸暨”這句話,成了所有人的鎧甲。
“諸暨隊沒有身板很硬的球員,12個人都能輪換,都願拼盡全力,這就是我們的優勢。”章豪杰語氣堅定。
“這個球隊沒有明星球員,但個個有血性。”諸暨隊主教練陳熾說,10場比賽,仍在小組前四,就是這幫年輕人在場上咬牙扛、一場場硬仗拼出來的,“這就是諸暨人的籃球精神”!
什麼是骨子裡的熱愛?
愛籃球,是諸暨人共同的生活底色。
哨聲一響,諸暨的村庄便萬人空巷,從田間到廚房,任何的忙碌都可為賽事讓路。
“從上世紀50年代穿草鞋打球,到前兩天40多人自費去貴州‘村BA’賽場加油,三都人對籃球的熱愛,傳了三代人。”諸暨市陶朱街道三都社區黨總支書記章雲輝形容,籃球在諸暨各地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上世紀70年代,三都球員曾代表諸暨赴京領獎﹔如今,社區走出章豪杰等草根球星,三個老球場每天依舊“熱氣騰騰”。
在諸暨市應店街鎮,一場村企籃球友誼賽,吸引了周邊上千村民觀戰。場邊,78歲的楊美珍與球友躍躍欲試,連連喝彩。她自小熱愛籃球,過去村裡沒有比賽,就挑著擔子和姐妹們一路走到山下湖去打。“腳能走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賽場!”她笑著說。
“諸暨家庭似乎都有籃球基因。”諸暨市啦啦隊小隊長、浣東街道的小學老師戚伯芳說,她的家庭就是典型的“籃球世家”:父親愛打球,三姐妹都曾是校隊隊長,兒子放假回家每天要出去打球。
她所住的浣東街道君城小區,居民自費購置籃球架,無償供大家使用﹔所在學校室內球場每晚燈火通明,不同職業的人自發組隊切磋﹔社區籃球培訓班常年火爆,家長擠破頭也要給孩子報課。“這是刻進血脈裡的愛好。”戚伯芳說。
在牌頭鎮新升村,年輕人打球,八九十歲的老一輩還會在場邊指導戰術。“我們村的籃球場,晚上10點還亮著燈。籃球,是我們諸暨人共同的鄉愁。”新升村黨總支書記袁建苗說,2025年村隊在諸暨“村BA”中斬獲第四名,隊中主力王錦州入選“浙BA”諸暨隊,村裡都自發去給他加油。
2025年的諸暨“村BA”,327支民間球隊、4500多名草根球員,在850余場比賽中揮洒激情,這股籃球熱浪,讓整座城市都隨之沸騰。“只要‘村BA’一打,整個諸暨都動起來了!”諸暨市籃球協會主席黃生華的話,是最真實的寫照。
而當戰火延至“浙BA”,籃球更牽動城市脈搏,將熾熱匯聚、聯結。
一票難求是很多諸暨球迷抱怨最多的話。開賽至今,西施籃球中心比賽日夜夜人聲鼎沸,助威聲浪震耳欲聾,統一口號盡顯諸暨球迷熱情。看台上,頭發花白的老夫妻為球隊得分鼓掌,農村趕來的年輕人臉涂油彩,揮舞旗幟。
每次比賽,諸暨寶龍廣場都會提前化身“浙BA”“第二賽場”,巨大觀賽屏幕吸引大批球迷聚集。現場無固定座位卻氣氛沸騰,搶不到票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歡呼,中年球迷舉杯歡慶進球。籃球熱度從場館延伸至街頭,屏幕前種種景象成了城市集體情感的縮影。
什麼是城市的凝聚力?
當籃球與“我是諸暨人”的身份認同綁定,賽場便成了凝聚城市精神的聖殿。
“打了10多場比賽,最大的支撐就是集體榮譽感。”作為諸暨隊的“大哥”,蔡魁斌說,他們中大部分都是半脫產在比賽,正是這份來自家庭、單位和社會的支持,讓大家能心無旁騖地在賽場拼搏,“我們一個個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是整個諸暨在背后托舉我們”。
這種凝聚力,也延伸至看台內外。
戚伯芳所在的啦啦隊,報名的前兩天就吸引3萬多人。從賽中領喊“防守”到賽后清理場地到深夜,他們每場必到,不管諸暨隊在哪兒,他們都會提前對接跟過去,“因為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起扛”。
“團結是刻在諸暨人骨子裡的基因,籃球成了諸暨人的情感紐帶。”諸暨市教體局體育科科長金飛說,10場比賽,“浙BA”給諸暨的不只是成績,更是一份“歸屬感”。
“村BA”決賽時,從全國各地打著“飛的”來比賽、來看球的諸暨人比比皆是。草根球員的拼勁、市民的熱愛、城市的凝聚力,早已超越比賽本身,成了“籃球之鄉”最豐盛的“精神家宴”。
應店街鎮仕坂塢村獲得“村BA”總冠軍后不到一年,一座凝聚著全村心血的室內籃球館拔地而起。該籃球館總投資近700萬元,資金全部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村民捐贈。
從杜黃新村燈光球場到楊家樓村文體中心,從安華悅朗新天地球場到新建成的西施籃球中心,一座座籃球場館不斷升級,是這座城市對群眾熱愛的回應,是將民間的熱愛托舉到了更廣闊的舞台。
籃球在這裡,早已超越運動本身。“在諸暨,籃球不僅是專業球員的對抗游戲,更是融入老百姓生活日常的一切。”作為見証多場諸暨賽事的“浙BA”解說員,吳亮這樣評價這座“浙江籃球之鄉”的獨特魅力。他認為,無論是新籃球中心的“魔鬼主場”,還是過往承辦CBA賽事的經驗,都印証了諸暨的場地和氛圍優勢,而賽場成績之外,那份滲透進街巷、聯結著人心的熱愛,才是“籃球之鄉”最珍貴的底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