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交卷!寧波片區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再起新篇
清晨,寧波鋼鐵的煉鋼爐裡,1650℃的鋼水奔涌而出﹔梅山冷鏈的堆場上,來自巴西的牛肉正接受海關查驗,排隊進入低溫冷庫﹔寧波“綠能港”的LNG船舶碼頭,“海洋石油302”輪完成補給,即將前往港區為國際船舶加注燃料……
這些看似無關的生產場景,都指向同一個起點——大宗商品。鐵礦石、LNG、優質蛋白……它們如同血液與骨骼,支撐著中國經濟的呼吸與脈搏。
2024年11月,國務院批復浙江自貿試驗區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方案,為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性機遇。
一年以來,作為寧波片區核心區所在地,北侖區以制度創新為筆,以擴大開放為任,聚焦大宗商品全產業鏈集成創新,全力推進“儲運貿工服數”六大提升行動,形成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北侖區完成限上大宗商品銷售額14272.9億元。

寧波“綠能港”。魏瀚翔攝
制度開路,構筑開放新高地
樞紐,要素流通的中心、連接各方的要沖。這意味著每落一子,皆需高屋建瓴。
一年間,寧波對照省級層面要求,高位統籌,將建立健全打造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體制機制改革納入市委深改委年度重大改革事項之一,舉全市之力協同推進。寧波片區核心區所在北侖區全力以赴,形成上下聯動、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
政策體系迅速成型。對標省級方案,寧波量身定制專項行動計劃,明確6大提升行動、19項具體任務,構建起目標清晰、責任到位的推進體系﹔北侖區迅速出台一系列專項政策文件,為清潔能源加注、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試點、離岸貿易業務等提供精准支撐。

海關關員對跨境電商組套商品實施現場監管。黃琳攝
“首創”“首試”底氣十足,創新成果遍地開花。
面對大宗倉儲土地資源緊缺難題,北侖區以制度創新打通開放堵點,在全國首創地下洞庫分層利用確權機制,讓土地迸發新活力——依托山體資源建設的地下油氣洞庫,在地面設施佔地僅56畝的情況下,“喚醒”了相當於約1700畝地表倉儲用地的地下空間資源。
制度開路的新章不止於此。當地在全國首創出口前置倉“先查驗、后裝運”監管模式,將貨物通關時間從3天壓縮到1天以內﹔成功爭取離岸貿易免征印花稅試點政策,並上線全省首個離岸貿易綜合服務平台﹔落地全省首艘國際船舶船籍港登記,創新推出“全區一港、一體通辦”等突破性服務舉措,海事業務的辦結時限較法定辦結時限壓縮80%以上……
“‘制度—產業—市場’三重賦能,把寧波片區變成全球要素重組的關鍵變量。”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貿區綜合協調局負責人介紹,緊扣“儲運貿工服數”各個環節,多項大宗商品領域創新案例入選省委深改委重大改革案例、省級制度創新最佳案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寧波經驗”。
價值躍遷,鍛造核心競爭力
2025年,寧波舟山港保稅LNG國際航行船舶加注迎來“厚積薄發”——
7月16日,刷新了國內單次最大加注紀錄﹔8月30日,首票“先供船、后報關”加注業務完成﹔10月31日,寧波舟山港保稅LNG年加注量突破20萬立方米,穩居全國前三。
而在LNG的倉儲地——中國海油寧波“綠能港”,國內首套國產化LNG冷能發電裝置累計發電量突破1800萬度,LNG汽化產生的“綠電”覆蓋了園區近三分之一的用電需求,減少碳排放超1萬噸。

寧波“綠能港”冷能發電站。魏瀚翔攝
一端連著港航服務競爭力提升,一端連著綠色低碳,當LNG不再“沉睡”於儲罐之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為大宗商品的應有價值。這也正是寧波片區聚力推進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的題中之義——
配置的深度,決定了發展的高度。
為了讓大宗商品邁向價值鏈高端,努力提升國際貿易中的“中國話語權”,寧波片區從優勢產業落子,精深加工鏈條持續延伸,新業態、新模式紛紛顯現。
油氣加工領域,中海油寧波大榭石化五期項目一次開車成功,標志著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產業基地全面建成,推動煉化產業向精細化、綠色化方向持續轉型﹔台塑台化、萬華化學、金發科技等龍頭企業持續深耕,著力打造萬億級“油頭化尾”全產業鏈。

梅山國際冷鏈項目。企業供圖
冷鏈倉儲領域,華東地區單體規模最大冷鏈項目——梅山國際冷鏈項目建成投用,開倉近一年吞吐量突破10萬噸﹔推進千噸級加工中心和供應鏈金融服務等配套能力建設,將凍品從倉儲“留量”轉變為資金“流量”。
“儲、貿、工不是彼此割裂的領域,而是盤根錯節、休戚與共的整體。寧波片區應進一步整合倉儲、貿易與深加工環節,打造全產業鏈生態。”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正高級經濟師殷志軍說。
他進一步指出,寧波片區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物流保障和顯著的企業集聚優勢,應在儲貿加一體化發展、港口樞紐功能強化等方面突破,推動大項目、大平台、大改革,提升大宗商品的國際話語權。

LNG保稅燃油首船加注。嚴健中攝
數智賦能,塑造發展新引擎
當大宗商品搭上“數字快車”,會催生出怎樣的連鎖反應?在寧波片區,這一問題早已有了明確答案。
近年來,北侖區成功招引培育66雲鏈、大宗易行、自貿區油氣服務平台等數字化平台10余家,大宗商品數字生態圈持續擴大——
它們或深耕供應鏈金融,化解融資風險,實現“信用賦能”﹔或輔助交易決策,實現AI賦能下的“智能撮合”﹔有的整合境內外數據,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有的嵌入園區管理、倉儲物流各個環節,推動大宗商品全流程可監管和溯源。
“每一個數字化平台,都能賦能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平台與平台相互助力,大宗商品服務環境日益優化,數字化效能不斷提升。”開發區自貿區綜合協調局負責人說。
以66雲鏈為例,在企業開發的區塊鏈數字倉單平台上,液體貨物的裝卸記錄、運單信息、運輸軌跡,所涉人員全程可感知、可比對、可追溯。這些數字標識共同構成了每一批貨的“數字身份証”,讓原油、成品油、LNG等液體大宗商品安全可控,成為優質資產。
這一成熟的模式吸引了大宗液體化工品第三方倉儲企業——信潤石化的青睞,雙方一拍即合,為眾多儲罐配備上“數字大腦”,不僅提升了安全與合規水平,也為企業從大宗商品倉儲的“紅海”賽道突圍,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打下基礎。
連鎖反應還在繼續——“平台+倉儲企業”的模式,吸引了金融機構的關注。今年7月,66雲鏈聯合昆侖信托落地全國首單“區塊鏈+數字倉單”信托項目,以山東某大型煉化企業儲存的柴油為底層資產,設立專項信托計劃,累計規模達9000萬元。
始於大宗商品,但不止於大宗商品。平台的賦能之下,一座“數字驅動、規則銜接、風險可控”的新型貿易樞紐正呼之欲出。據統計,今年1至9月,大宗商品樞紐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達48億元。
“回首過去,寧波片區行動方案文本中的‘探索’‘支持’‘鼓勵’,正逐漸走進現實。”開發區自貿區綜合協調局相關負責人說,“站在新的起點,北侖區將按照行動方案的部署,以更強擔當、更大作為,深入推進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版圖上刻下鮮明的寧波印記。”(張凱凱、方宇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