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果,没那么简单--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3)

卖水果,没那么简单

记者 陈小燕

2012年06月14日23:59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地点:杭州西湖区莲花港家园小区某水果店

体验职业:水果店老板

听到我说要来当一回水果店老板,老陈有点难为情:这么小的店,哪里是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而已。

今年已经54岁的老陈,不到一米七的个子,身体略微有点发福,眼角皱纹叠了好几层,蓄着一字胡,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看着很亲切。十四年前,他和妻子从建德农村来到杭州城里贩卖水果,如今在一个小区居民楼下张罗了一家约40平方米的水果店。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负责进货,妻子守在店里打理生意。

清晨5点,天麻麻亮,我准点来到老陈的水果店,此时他已“整装待发”:戴着鸭舌帽,骑坐在一辆电动“小三轮”上。车的后斗能装1000多斤货,铺了一层防雨布,我爬了上去,刚一坐稳,老陈就启动马达出发了。他说,夏天的水果容易坏,越早去市场,拿回来的东西就越新鲜。

前夜下过一场雨,坐在车后斗上,迎面吹来湿冷的风让我有些发颤。老陈觉察后,嘿嘿一笑:“冬天的时候,那才叫难受哩。”边说边递过来一件雨披。

清晨6点,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果品市场门口已是车水马龙。

进货:挑水果靠的是“火眼金睛”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行驶了15公里,终于抵达了位于余杭勾庄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果品市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水果市场,门口车水马龙,大卡车、小货车、手推车以及不少老陈这样的“小三轮”你来我往。据说,杭州市民平时吃的水果有80%都来自这里。

进入偌大的交易大厅,彷佛置身于水果的海洋:山东的樱桃、海南的西瓜、新疆的哈密瓜、广东的荔枝、福建的杨梅……还有那一筐筐的“大观山”水蜜桃,桃尖儿上还带着露珠。

“这么多水果,我们今天要进哪些?怎么挑?”我有些茫然。老陈说,最近樱桃卖得很好,再去拿上两箱。

“烟台樱桃,老板看看。”“可甜了,尝尝?”“110元,八斤八两。”一路的揽客声,老陈充耳不闻,只是低头认真看货,一连走了十多处,才在一个摊位前站定,开始向我“传授”挑选技巧。

“挑樱桃,第一要色泽鲜亮,最好沾着一层薄薄的白霜,颜色暗沉的大多不新鲜。第二凑近闻一闻,真正成熟到位的樱桃有股甜丝丝的香味,若是酒味,肯定是熟过了。第三用手摸,手感厚实的吃起来脆,那种一按一个坑的千万不能要。第四直接尝一颗,就知道口感如何。”老陈说着就递给我一颗。

“好吃,真甜。”我不由得佩服老陈的眼力。

一问价钱,批发商说“每箱110元”。老陈并没有讨价还价,径直抱起两箱樱桃就准备去付钱。这时,他看到了自家弟弟和同乡小杨。老陈的弟弟在九堡镇经营一家水果超市,小杨则在闹市区开了一家水果精品店。樱桃属高档水果,现在销量很好。三人一合计,开口要20箱,批发商马上同意每箱100元成交。

“一开始怎么不还价?”我问老陈。

“批发商都是跑量,一两箱东西讲不了价钱。”老陈解释说。

“既然一起批发更便宜,干嘛不‘组团’来市场?”我又问。

“店不同,畅销的水果就不同,选择的档次也有差异。偶尔碰上了,大家凑一凑。”老陈说完就和批发商一起到就近的电子磅秤处付钱。只见老陈掏出一张卡片放在感应区,不一会儿机器就吐出了两张凭条,买家、卖家各取一张,交易便完成了。我在一旁看着觉得挺稀奇,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嘛。

原来,果品市场2008年建立了一套先进的信息管理和电子交易结算系统。100多台电子磅秤分布在5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中,把原先繁杂的人工称量、开票、收款、发货、付款(货款划入供应商账户)等多道工序简化成一次信息输入和一次刷卡。老陈说,以前揣着一叠现金转市场,心里总害怕弄丢了。尤其是年纪大了记性更不好,有了这张卡后,放心多了,还不用排队。

一圈转下来,我们总共拿了12种水果,除了“看闻摸尝”四项基本原则外,我还长了不少见识:甜瓜底部裂口越大越甜;菠萝要选又粗又矮的;雪梨分公母,一般都是公的甜;芒果讲究的是饱满圆润颜色正;猕猴桃外皮接近土黄色表明日照充足甜度高;橘子橙子之类,有一句顺口溜“高身橙,扁身柑,光身橘”——老陈说,要当水果店老板,这些可是“基本功”。

看店:5小时,我卖出水果不足200元

上午10点左右,我和老陈满载而归。老板娘王阿姨已把铺面收拾干净。老陈跳下车,汗也来不及擦一把,忙把水果一件件地从车上往下搬。我试着去搬一箱梨,闹了大笑话,使第一次劲儿时竟然没提起来。

搬完了水果,我便跟着王阿姨摆弄水果,擦苹果,洗桃子,修剪葡萄……工作还真不少。

半个多小时后,所有水果都上架了。经过一番简单培训,王阿姨对我说:“下一个生意你来做吧。”

“杨梅多少钱一斤?”话音刚落,一位30多岁的女人就进门挑水果了。

“有三种,9块,9块8,11块8,您看要哪一种?”我连忙迎上去,瞄了一眼价格牌,微笑着报价。

“11块8的杨梅产自哪里?甜不甜?”女人拿起杨梅看了看再次问道。

“产地啊……”这可把我难住了,后悔刚才没做足功课。

“福建的,味道不错,来尝一颗。”老陈在我身后及时补上一句,并扯下一个塑料袋递过去。女人接了袋子开始挑杨梅,老陈一旁陪着,等她挑够了麻利地接过放到电子秤上。

“15块2。”老陈接过20元,拉开抽屉找了一张5元纸币递给女人。几毛钱的零头,老陈一般都会抹去,“顾客看着舒服”。

“今天的美国红提很新鲜,要不要来点尝尝?”老陈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不想,这女人真要了一串提子,38元。看来,做生意要多推荐。

“下次再来!”老陈客气地送走顾客,然后回过身把杨梅和提子重新整理好。

现场观摩、详细琢磨一番后,我再次上阵。嘿,一连顺利地做成了四五笔生意!每次收钱时心里都有点小小的成就感,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今天销售额要满500元。

可接下来的几位顾客,却让我倍感憋屈:一位50多岁的男人几乎把店里每样东西问了个遍,却什么都不买;一个穿着洋气的小姑娘,挑好一袋子杨梅后,说要换樱桃,全倒了出来,折腾得那些杨梅都出汁水了;一位大爷买了总共21.5元的水果,非得20元不买,我不让步,他掉头就走了。

看我有些懊恼,王阿姨安慰道:“这种情况,我每天都要碰到很多次。小生意,没法和人家置气论理。”

5个小时过去了,我的销售额还不到200元。大部分顾客还是只认老板娘买。

小店“生意经”:诚信 + 人情味

“老板娘,给我挑四个苹果。”一对年轻夫妇骑在自行车上向里面喊道。王阿姨应声而起,拿袋子挑了四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称好后送上去收钱找钱。她说:“这对小夫妻说话从来很客气,信我,我尽量给他们挑好的。”

“好几天没看见你,出差了?”王阿姨和一位刚进门女孩打招呼。

“是啊,去日本旅游了。我要两个菠萝,两个西瓜,还有樱桃。菠萝打成薄片,西瓜切成32片,樱桃洗好,帮我送过去。”女孩说完话留下100元钱就走了。我还没反应过来,王阿姨已经利落地切好西瓜,然后削菠萝,再把剩下的钱全称了樱桃。10分钟后,王阿姨提着东西以及附赠的几颗杏子去送货了。地方不远,大约400米,只是要上6楼的台阶挺吃力。

“这女孩每星期固定来两次,一个礼拜不见还不习惯呢。”王阿姨笑道。这是当天最大的一笔生意。

送货期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买苹果,我报了几遍价格,她都听不清。幸好王阿姨及时赶回,凑近老人耳朵,一字一顿地把价格喊明白。末了,她还把价格、钱数写在一张小字条上,放进塑料袋。王阿姨解释:“老人健忘,回家想不起价格,和家人说不清,会急。”

正说着,一位大妈进来说要买西瓜。王阿姨告诉她:“刚才你女儿买过了,你就不要再买了。”

大妈笑着说:“谢谢哦,那我回去吃西瓜了。”

在我看来,王阿姨和这些顾客熟悉得像朋友,生意做得很有人情味。

做生意的空隙,我发现水果店旁边有蔬菜店、理发店、洗衣店、五金店、东北小吃……都是单间店面,三四十个平方,清一色的夫妻小店。傍晚吃饭时,隔壁开洗衣店的老王端着饭碗来串门,“今天有没有加菜”。同是小生意人,大家互相照顾,送货时都是邻居来帮忙看店。

收入:一天工作16小时,时薪仅5.6元

晚上11点,路上行人逐渐稀少,我们三人终于可以坐下歇会儿了。忙一天,我累得腰都快直不起来了,小腿也传来阵阵酸痛。王阿姨开始做每天的“必修课”,清点一天的营业额,总共1800多元,我只完成了426元。“现在利润率15%左右,也就是毛利270元,除去房租水电,咱三个人今天赚了180元,和平常差不多。”老陈默想一阵后说出计算的结果。

三个人180元,这么少?我有些惊讶,拿起计算器,也算了一笔账:老陈早上5点出门,中午午睡两小时,王阿姨七点打开店门,中间不休息,两人一直忙到晚上11点,一天平均工作16个小时。今天的收入,即使按两个人工来算,每小时的工资仅为5.6元。而浙江规定的最低时薪为7.7元。

“还以为卖水果挺赚钱的,没想到这么少?”

“赚钱多少要看店址所处的地段,小区不如大马路上的人流量大,而真正的大客户都喜欢去品种齐全的水果超市,它们的利润率能有50%。”

“我看水果超市顾客挺多,有没有想过也开一家?”

“没有几十万的投资下不来,风险太大。再说,我俩也老了,做不动了。”“这么辛苦,还会做下去吗?”

“要说多辛苦也没有,也就是时间长,熬人。但总比在老家种田强吧。”老陈的想法是,老两口守着小店,过过日子,不给儿女添负担就可以了。

其实,老陈也曾想过改变一下经营思路,比如买个榨汁机提供现场榨汁服务,为顾客提供水果保鲜包装服务,针对社区老人特别服务,让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更放心……

听完这些,我想老陈其实也不老嘛。

 

 

记者手记:

社区小店,要“动动脑筋”了

一个在美国硅谷工作的朋友经常跟我抱怨,在国外生活远不如国内方便。由于居住分散,商店超市分布较远,有时仅仅为了买只柚子,他也需要开车十几分钟去大超市。所以,他们平时也很少做饭,只能吃个汉堡填饱肚子,时常感慨“真怀念国内随处可见的小店啊!”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东部大城市人口密集的小区里,洗衣店、修锁店、蔬菜店、快餐小吃店等诸多小店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往往闹市区里几幢楼的居民就能养活这些小店。小店的老板们大多和老陈一样,没有什么技能,又缺乏资金,靠着他们勤劳、朴实,打点小生意养家糊口。

不过,近年来随着店铺租金的疯涨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小店老板们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一些连锁便利店纷纷开进小区,“抢”走了不少生意。就说老陈吧,附近新开的大型水果超市分走了一些“大客户”,小店的利润大不如从前。今年年初房租又涨了1200元。老陈水果店附近几家经营不下去的小店已经被银行盘了下来,改建成24小时自动服务站点。

时常听到老陈叹气:“再熬几年吧,赚够养老本,就回老家抱孙子。”不过他弟弟却常提醒他,因循守旧,想熬下去都难。

虽然,深入社区、方便实惠是这些小店赖以生存的最大优势。靠着诚信经营,社区居民往往对他们有一种邻里般的信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服务业要求越来越高,要想留住顾客,“老陈们”还是要多动动脑筋。

思变,不是说非要做规模做高端,把小店开得更有人情味、更贴近老百姓,也是一条路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小店老板的行列,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比较活跃。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位90后男生把一间小水果店打理得有声有色。他不仅利用网络及时了解最新水果行情,还自创为每种水果设计营养价值说明书,柚子卡:健胃、清肠,对肥胖者有健康养颜的功效;葡萄卡:能滋肝肾、强筋骨,有助于气短乏力、水肿等病症的治疗,另有吃完葡萄不宜立刻喝水的温馨小提示。小店生意相当红火,更有不少人“远道而来”。

那天深夜,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水果店时,街上的小店正陆陆续续拉下卷闸门。“老板,还能烧碗面吗?”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钻进一家东北小吃店,老板二话没说,重新打开了炉子……

(责编:归鹤、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