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4)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记者 冯益华

2012年06月21日22:07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地点:杭州萧山区靖江一小

体验职业:特教老师

这是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的班级中,一些学生可能永远无法毕业;他们的课堂上,鲜有琅琅的读书声;听学生清楚地叫一声“老师好”甚至是种奢望……

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让这群孩子融入社会。

他们是“特教老师”——说到这里,也许你我都会肃然起敬。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保姆”、“教师”、“家长”,多种身份重叠在一起,让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困难与艰辛。

特殊的班级

许丽红是杭州萧山区靖江一小特殊教育辅读点教师。当记者与她取得联系,并提出体验特教工作的想法,她在欢迎的同时又有点不太放心:“他们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教的学生,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按照许老师的建议,加上之前有过支教的经验,我特意准备了三节课的内容:语文课,打算教简单的唐诗,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特意带上了ipad平板电脑,准备来个声图文并茂的讲解;数学课,教数字和图形图案,为此带上了4岁侄女的幼教玩具;还有节美术课就教大家画水果。考虑到要调动课堂积极性,我还带上了一袋的棒棒糖和果冻,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

早上6点,我从杭州市区驱车,摸索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萧山区靖江街道靖江一小。此时,许老师已经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了。许老师的班级在学校操场的西北角一栋白色双层小楼里。外墙上以“资源中心”四个大字作为楼名让我颇为不解。许老师解释说,教学楼一层是用来放置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具的,这些都是他们宝贵的资源,故名。

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在“资源中心”二楼。楼道的墙壁上挂着不少画像:挥动着指挥棒的周舟、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举着奥运火炬微笑的金晶……

离学校规定的7点半的上班时间还有一刻多钟,趁着这段空闲,许老师大概给我介绍了下班上的情况——

全班共15名学生,有弱智、脑瘫、唐氏综合症、自闭症等各种情况的孩子,主要来自附近的农村。年龄小的编在“辅读班”,大点的编在“职教班”。有两名专职的特教老师,都是女的,另外还有两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在帮忙……

就在许老师向我介绍的时候,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然后行色匆匆地走了。许老师轻轻地叹了口气,说:“班里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困难家庭,家长大多从事着繁重的劳动,现在虽然学费是全免的,但照料这些孩子仍是沉重的负担。不少家长,对孩子是既疼爱,又失望。”

今天许老师的同事田老师去另一个学校的特教班听课了,“室内课”的教学任务就落在我们两人身上。

课程安排主要学习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没有教材,没有课本,课堂都是老师自己准备的,立足帮孩子“启智”,回归主流社会——如果孩子通过学习能提高智力,生活能够自理,那么就可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但是,也有些孩子有可能一直在这里上学。现在,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孩子已经23岁,在这里上学有13年,仅比许老师小一岁。

上课前,许老师还是对我放心不下,反复提醒:讲课时一定要把一件事情缩小再缩小,重复再重复,要用最小的步子教他们;上课时有的孩子会突然跑出教室,有些孩子容易情绪失控;要注意有自闭症的孩子,不能打扰;在每节课的课间提醒孩子们去大小便……

“一定要把他们看牢!”许老师叮嘱道。

生活教育

第一节课,先由许老师为我进行教学示范。课前,她特意换上了一双平底鞋,并在办公室泡上两杯枸杞茶。

早上8:30,上课铃响起,学习内容是生活数学。

面对这个混编着从8岁到23岁不同大小学生的特殊班级,许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声问道:“哪位小朋友知道今天几号了?”

只有2个学生大声地回答。一个说是6月13日,另一个却说是6月12日。

回答6月12日的同学说:“老师昨天说过了。”

……

黑板上,许丽红用粉笔大大地写下今天的日期:6月13日,并领带着孩子们大声读。为了使这些智障孩子注意力集中,她几乎是扯着喉咙在读。读完后,她又拿出精心准备的教具——一张颜色鲜艳、比孩子课桌面还大的日历表。表的四周呈花朵状,中间圆圈状,各个日期就写在这上面。许丽红先教孩子们找到今天的“日期”,然后手把手教他们往上挪找到“星期”。这个形象生动的教具果然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她趁机鼓励孩子们走到讲台上来说出今天的“年月日”,而不管孩子们表现如何,她总不失时机地拍拍孩子的头,表扬一句“真棒”。

35分钟的一节课,许丽红让这些口齿不清的孩子中的大多数,念出了“今天是2012年6月13日”这句话。

或许是第一节课的“示范”让我觉得太容易了,课间休息时,我便向许老师“请缨”,上一节课。

对于我的自信,许丽红只是轻轻一笑:“好,那我在后面给你维持好纪律。”

站在讲台上,我掏出了ipad,点开一部唐诗动画片播放。“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我4岁侄女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希望也能引起这群孩子的兴趣。

刚才还很活泼的孩子们,现在却对课堂“不理不睬”了。整堂课,居然只有两个学生对我上课的内容有回应,其余的孩子们都各忙各的:有溜跑了出去,有的在位子上上蹿下跳,还有的大哭大闹……

“坐好、认真听课!”这话我喊了无数遍,毫无作用。只是在课堂即将结束给孩子们分糖果时,他们才重新“关注”我了。

下课铃响起时,我终于“得救”了。此时,汗水已湿透了我前额的头发,喉咙也渴得快冒烟了。

“这已经算好的了,我刚来的时候,他们对我的态度更糟。”看我一副快崩溃的模样,许老师递给我一杯枸杞茶。

剩下的课,我就老老实实做许老师的助手了。

突发事件

一个上午,把我折腾得够呛,腰酸背痛腿抽筋。中午12点,学校规定的午睡时间到了。我暗暗舒口气:终于能够休息下了。

正准备关上门眯一会,许老师提醒我把办公室的门留道缝。她说这是因为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情况,神经得时刻绷紧,睡觉也不能例外。办公室门开着,孩子们有事可随时推进来。

也许是早上太累了,我趴在桌上一下子就睡着了。突然,隔壁教室传出的一阵剧烈的响动把我惊醒。直觉告诉我:出事了!

跑进教室一看,12岁的脑瘫女孩盼盼(化名)站在教室的角落里,身体剧烈地摆动,牙齿竭力地撕咬着衣服,又是扔鞋子又是摔凳子。许丽红见状立即冲上前去抱住了她。孩子被控制住了。只见她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脸,努力使其安静下来,接着又轻轻掰开孩子紧握的拳头,一下一下地给孩子按摩、舒展。一旁的我想上去帮忙,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只得手足无措地呆立着。

盼盼慢慢恢复了平静。看到她的脚背满是血痕,许丽红把她拉到办公室麻利地从抽屉里掏出棉签和药水,仔仔细细帮孩子擦拭伤口。还好,伤得不是很严重,许老师长舒了一口气。她告诉我,这是癫痫症发作了。

就在处理伤口的时候,盼盼看到了桌子上有袋饼干,一下子扑上去扯开吃了起来,弄得我们又好气又好笑。

盼盼正忙着,自闭症患儿承承(化名)突然跑进了办公室,一屁股坐在一张大椅子上,一会哈哈大笑,一会自言自语,一会又开始了哭闹,任我怎么哄都没用。许无奈,只得先放下盼盼去哄他。

哪知此时,办公室突然传来了一股子臭味。原来,盼盼饼干吃着吃着便大小便失禁了,拉了一地。因为重度智障,这个孩子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情。

许丽红让我留下来照看承承,自己拉着孩子去洗手间清洁。

安顿好两个孩子,时针已经指向1点,我和许丽红都累得瘫坐在了椅子上。

我们都一样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运动训练课,由体育老师钱老师来上,地点就在教学楼前一小块的水泥空地上。这群孩子们又露出了天真活泼的一面,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玩排球,有的比赛跑步,玩得不亦乐乎,我则站在走廊上,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课堂中间的一个小插曲打断了孩子们的笑声——一个皮球滚进了我们的活动场地,两个普小班的女孩跑了过来,惶恐地看了这群孩子一眼,捡起球扭头就跑向大操场。

看到这一幕,几个轻度智障的孩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闷闷不乐地把球丢在了一边。

下午,我们打算给孩子们上美术课。不过课堂上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些孩子手上没有一件像样的文具。对此许丽红显得非常无奈,一些家长甚至连书包都没给孩子买一个。刚开始的时候,许老师还自掏腰包,给那些孩子买文具,可往往第二天,文具就丢了。

“特殊教育不光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家庭的配合同样重要。”许丽红告诉我,这群孩子回到家里,家长从来不会帮他们复习功课,有时候好不容易在课堂上教会了一个字,第二天就又忘光了;有时候想教孩子学简单的数学,但像算盘等文具,家长觉得是浪费不愿意给孩子买。可每天看到他们含辛茹苦地送孩子来读书,你又能指责他们什么呢?

在即将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许老师特意安排大家表演节目为我送别。当一首《我们都一样》音乐响起,全班的孩子都舞动、欢唱了起来: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

一样的生生不息

一样的青春飞扬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

一样的拼搏路上

一样的拥抱辉煌

……

接着,孩子们合唱了《感恩的心》、《朋友》、《小小的船》等。有几个孩子已经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拉着我一起边唱边跳。

“唐氏综合症”患儿燕燕(化名)是个一听到音乐就能舞蹈的孩子,还特意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独舞。 表演结束后,燕燕跑上来跟我说:“姐姐,我上次比赛跳舞跳得更好,我再跳给你看。”

12岁的小军(化名)送我一张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姐姐,谢谢你”几个字。还有几个孩子围着我,拉着我的衣服,争着要和我一起拍照。

这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许只是他们天性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付出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许丽红说,很多人都以为,我们特教老师对这些智障孩子,即使付出再多,也无法获得学生的感恩和回报。“记得我刚来那会,人生地不熟,情绪很低落,有次下课后直接伏在了讲台,班里有个孩子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我肩上,拍着我的背对我说‘老师,你好的,好的’……现在,我上课时咳嗽,孩子们会帮她递水来,看到我在拖地,孩子们会夺过我的拖把。”这一件件小事,成了她坚持理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是特教老师用爱心精心浇灌,才让这些孩子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这群孩子是不幸的,但又何其幸运!

 

 

记者手记:

仅仅“看住”孩子还不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话道出了老师的职责。

然而,“传道授业解惑”却不是特教老师的教学目标。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学会生活,比学会“1+1”更重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特殊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大城市的特殊学校,通过实施注重生活实际的特教课程,已经让许多智障儿童学会了技能并融入社会。

在浙江,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与城市的界限正在消弭。各级政府近年来对特教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基层的特教体系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加强,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配备了专业的特教老师,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但是与社会需求相比,农村特教工作还是显得“太吃力”了。

就拿许丽红所在的这个特教班来说吧,许多家长完全把孩子托付给了特教老师。2个专业老师除了负责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十几个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学生的看护工作。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难怪她们要发出“每天只是能看住孩子就不错了”的感慨了。

即使是教智障孩子学会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也需要教育者启动高超的智慧。但如果特教老师整天疲于“看护”孩子,教学质量难免受影响。

最近,宁波达敏学校因在特教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世界特教的“中国样本”。达敏学校正是通过对智障孩子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情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配置不同教具,因材施教。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大量生活技能,还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让孩子们能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农村特殊教育要做到这点,特教老师必须跳出‘看护’工作,专心教学。”达敏学校的创始人刘佳芬说。

(责编:归鹤、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