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5)
深夜里的聆听者
2012年06月29日21:3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体验地点:杭州市庆春路
体验职业:听漏工
黑夜,伸出了深邃的手,抚没了城市的喧嚣。当人们开始进入梦乡时,有一群神秘的人,他们身着橙色工装,头戴耳机,手持工具,来到车辆渐稀的街头,将目标锁定在一个个窨井盖上……不要误会,他们不是来偷井盖的。实际上,他们正在做一件对这个城市很重要的事情——“听漏”。
近年来,城市供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道路的频繁改造、车流量剧增以及管道老化等因素,发生在城市主干道上的供水管道爆管事故时有耳闻。自来水大量泄漏,引发了交通堵塞、房屋进水、大面积停水等一系列后果,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听漏”,简单地说就是给城市的自来水管道“把脉”,巡查管线的健康状况,听管道有没有漏水,从而排查爆管隐患。
3.4公里,10000次听诊
靠耳朵,如何检查出管道是否漏水?这是否需特别好的“听力”?
李文炳,一位有着22年听漏经验的老工人,现在是杭州水务集团城南分公司供水管道检漏班组的带队师傅。初次见面,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您的耳朵是不是特别灵敏?”
李师傅说:“这确实需要一点点天赋,但主要还是靠不断地训练,让耳朵学会捕捉水管漏水时产生的特殊声响。”
晚上十点,我跟着李师傅的小组上班了。今天的工作是检查从庆春路环城东路路口往西3.4公里的高危自来水管道。此时,庆春路早已失去了白天的繁忙,显得空荡荡的,昏黄的路灯下,偶尔有车辆飞驰而过。
“白天路上车来车往噪声大,地底下的漏水声很细微,所以听漏一般只在晚上进行。”李师傅边拿出“装备”边开始讲解。挂在脖子上的是一个类似老收音机的匣子,叫听漏仪,由主机、地面听音拾音器和耳机组成。用拾音器贴着地面收集到的声音,通过主机可放大至1000倍,师傅们根据声音来判断漏水量大小、漏点位置。检测过程有严格要求,大约三四十公分,即每走一小步,就要用拾音器探测一次,且须左右轮放。如果从耳机里听到“嘶嘶”声,就表明此处存在漏水疑点。一般情况下,3.4公里路程,要走大约10000步,至少得听上4个小时。
“戴上,要静下心来听。”介绍完后,李师傅递给我一套听漏仪。我戴上耳机,根据他的指导,右手按下拾音器的按钮,耳朵里便听到持续轰隆隆的声响。突然,一辆汽车从我附近路面驶过,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迅速扩散到了拾音器里,“嘭”地一声在我耳边炸开了,吓得我赶紧取下耳机。随之而来的严重耳鸣,好一会儿才缓解。
李师傅说,这种“意外”经常发生,有一次听漏时他不慎将一根撬棍戳到了地上,当即“聋”了,有好几分钟听不到任何声音。
听漏是非常耗费耳力的,一般情况下每半个小时就要换人,否则听力疲劳将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晚上10点30分,马师傅发现了第一个疑似漏点,距离第一个窨井盖约500米。李师傅立即召集大家“会诊”。此时,又有一个“宝贝”——听漏棒闪亮登场了。这是一根1.5米长的实心不锈钢铁杆,低端尖细,顶部是个莲蓬状耳机。一旦有漏水,它就会产生振动,发出“嘶嘶”声。
听漏棒看上去很简单,灵敏度比听漏仪低,这样有利于缩小疑点范围,可将目标锁定在1米直径范围内。
大约10分钟后,会诊结果出来了——疑点排除。大家在虚惊一场后,继续巡检。
1个小时后,在庆春路145号庆元大厦门前的花坛处,又一个疑点发现了。
李师傅戴上耳机,扔出拾音器,移一步,听一会儿,反复来回走动,时而闭目,时而皱眉。我在一旁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发现地面干爽如常,看不出漏水的痕迹。
“有漏水点。”李师傅下了诊断。
我赶忙戴上耳机,隐约听到一点犹如风吹过洞穴的呼呼声。
“对,就是这声儿,说明漏口还不小。”李师傅说着拿起一根听漏棒,这儿戳戳,那儿点点,不时放到耳边闭目倾听。
这时,马、刘两位师傅撬开了一旁的污水井盖,侧壁汩汩冒出清流——这都是自来水管漏出来的。根据水流估计,这个漏水点一天至少流失七八十吨水,可以供四五户人家用上一个月。
“就这儿,钻孔。”李师傅用听漏棒画了个圈。
电钻机不轻,钻头打在花岗岩石板上更是震得厉害。1个约1米深、一指宽的小洞,需要几位老师傅轮着上,几分钟就换人。
一刻钟后,钻孔打好。李师傅将听漏棒探入距离水管还有20公分的地方,抽出来一看,棒尖全湿,还滴着水呢。由于第二天全市中考,当晚禁止施工抢修,师傅们用红墨水标上印记。后来听说,抢修队挖开路面时,发现漏水点与钻孔点竟分毫不差。
啧,这功夫!
良心工程
清理好现场,已经凌晨一点,我们继续巡检。
走了几个小时,我脖子上挂着的听漏仪越来越重。我想,这工作其实挺枯燥,挪步、细听,再挪步、再细听……无数遍地重复着同一套动作。
“如果每次将拾音器扔远点,可以加快速度,但这就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如果不检查仔细就报告说没有查出漏水点,也没人会知道,这就靠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李师傅说。
行业内流传一句话:“三分设备,七分经验”。尽管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让听漏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但人的因素仍是第一位的。
目前,杭州主城区有3882公里的输水主管道。其中,“重点高危自来水管线”总长度约300公里,主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埋下的老水管,分布在凤起路、庆春路等繁华路段,是杭城的供水大动脉。按照要求,这些地段必须采用人工听漏,至少每周要沿线去巡检一次。
但是,整个杭州市区仅有16名专业听漏工,人手严重不足,目前只能保证每月一次巡检。除了高危管线,每个听漏工还有约16平方公里小街小巷的片区巡检任务。
不仅如此,天气越恶劣,听漏工们就越是忙碌,尤其是炎夏和寒冬。由于热胀冷缩,水管更容易出现接头松动和管道裂口等情况。
“我们就和消防员一样,只不过他们‘救火’,我们‘救水’,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待命。”李师傅说。
2010年4月9日傍晚,庆春路东新巷发生爆管漏水。李师傅经过五六个小时找到漏点,到家已是凌晨两点,通水后又漏水,李师傅接了电话赶到现场,听了一个白天,直到晚上7点才找到漏点,维修结束后12点到家,不到一个小时,电话响起,又发现一个漏点……如此反复,他3天没合过眼。
现在,李师傅最怕半夜接到电话,只要手机铃声一响,他蹭地就坐起来了,跟得了“强迫症”似的。
“我是老师傅。别人可以轮休,我必须到场;别人听不出来,我要继续找,找到为止。”李师傅言语中带着朴实和认真。
近年来,杭州的漏率一直保持在12%左右,虽然这个数字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细算起来,每天要漏掉14万吨以上的自来水,一年就是5000万吨。为了降低漏率,李师傅一直致力于检漏方法的突破。他所创造的“李文炳检漏操作法”,大大地提高了居民区管道检漏的效率。
工作22年来,李师傅听诊过的高危管线就近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凭着这份专注和专业,今年5月份,李师傅所带的检漏班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工人阶级的最高集体荣誉称号,表彰他们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支鲜有年轻人的队伍
凌晨四点,位于庆春路、环城西路口的最后一个点检查完毕。
从来没有以如此慢的速度走完3.4公里,我发现这样慢走比快走还累,腿早已僵硬得迈不开了。总算坚持下来了,我望着身后走空荡荡的马路,不由得佩服自己。
“小姑娘不错,还挺能走的。去年单位给我们组分配了个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才走了几个晚上就喊吃不消了,没多久就打道回府了。”李师傅苦笑道。
“看我当您徒弟行么?”听到表扬后,我跃跃欲试。
“我已经6年没带出徒弟了。”李师傅告诉我,要入这个行当,熟悉水管网线是第一关。每个检漏工人的脑子里都要有一张杭州地图、一张管路网,水管的大小、具体位置、埋深多少……都得清清楚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检漏工,在熟悉管道上起码要花3到5年。
如果说熟悉管道靠记性,那么如何准确听出管道漏水点,绝对是个技术活。听漏考验的是每个人对漏水声音的听力和辨别力,漏口朝上,还是朝下,水流冲刷砖瓦、混凝土或者粘土,声音都不一样。“手把手地教也需要2年的听力训练才能上路,这还要看耳朵的悟性,差的一辈子也出不了师。”李师傅总结。
其实,杭州现有的专业听漏工,半数以上是李师傅带出来的。但这些年来,愿意上这个岗位的人越来越少。3年前,他带了个听力天赋不错的小伙子,人也踏实,公司本想重点培养。但带了一年后,小伙子要结婚,他对象坚决不同意他继续干这个“黑白颠倒”的工作,最后也走了。
“你看我身边这几个老伙计,都是50多岁的,我最小的徒弟,也有40了。”李师傅无奈地说。
但是,这个岗位是一天都不能缺的。杭州水务集团城南分公司的5名工人,去年共检查出漏水点195处,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今年1-5月份已查出115个漏点,排除了多起爆管隐患。
收拾完工具,几个师傅要抓紧时间回家休息,因为再过3个多小时,他们还得加个班,有个小区水管报修,需要他们过去。
夜色在晨光中慢慢褪去,这座城市马上就要醒来。而李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悄悄地走了,正如他们悄悄地来。
记者手记:
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工种”谁来接班?
用“默默无闻”来形容听漏工的工作,也许再恰当不过了。首先,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极力拒绝各种噪声的滋扰;其次,由于岗位特殊,再加上人数少,他们很少有机会暴露在聚光灯下,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
因为“默默无闻”,他们在工作中也遭遇到了不少尴尬和无奈:在马路边巡检时撬窨井盖,经常会遇到警察盘查;深夜到居民区楼底下的水管和水表连接处听水声会被误认为小偷,甚至被泼水……
昼伏夜出的工作方式,一刻都不能放松的工作状态,节假日更是要24小时值班……这些,他们都默默地扛了下来。
可让李师傅担忧的是队伍越来越老化——“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更别说来学了。”
由于听漏工是个小工种,只有少数几个水利专科院校的“给排水”专业包含相关课程,且课程少之又少。而听漏的“功力”要靠经验积攒,学校的老师显然缺乏相关经验。
即便是“给排水”专业毕业生,也要由老师傅带着练上三五年才有可能干出成绩,年轻人里很少有等得了的。
实际上,包括听漏工在内这些小工种的职业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这些小工种人数少,工作却是非常繁重,很多都是技术活。虽然需求量小,但如果缺少这些小工种的话,企业也不能正常运转。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用人单位和教育界人士的忧虑。
如何解决企业“技工荒”和学生“就业难”这对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大课题。不少学校开始借鉴欧美国家的一些做法,试点“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去年秋季,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率先试点“现代学徒制度”,尝试由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录用“学徒生”,不仅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工种,而且学习期间一半时用于企业体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学徒生”毕业时,左手毕业证,右手职业资格证,实现了从学生到正式员工的“无缝对接”。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王志泉处长说:“现代学徒制度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有助于传承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传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可以飞得更高。
设想一下,如果李师傅收一个“现代学徒”,在校期间就能跟着自己上路,接受管网分布、听力等方面的严格训练。到毕业时,只要能达到岗位要求,就可以补充进队伍里来了。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