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再记】·“水淹北京”,告诉了我们什么--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水淹北京”,告诉了我们什么

王慧敏

2012年07月30日09:1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下乡再记

    编者按:10多年前,王慧敏同志曾在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下乡手记”——这是人民日报有史以来开设的第一个记者专栏。在两年时间里他撰写评论近百篇,把采访中遇到的“三农”问题及深层次思考系统地诉诸读者。

    “下乡手记”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多所大学把它收进大学教材。人民网在转载“下乡手记”时,配发编者按称:“每篇文章都不算长,但读来却发人深思。”评论界认为:“‘下乡手记’是新时期的山乡风云录。”

    不少地方还把“下乡手记”整理成小册子供干部学习。

    1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出王慧敏同志最新撰写的“下乡再记”,和读者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77条鲜活的生命,在一场大雨后殒身!首都北京发生的这一悲剧,令人唏嘘!

其实,这些年,“水淹北京”的新闻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一会儿,“立交桥下水太深公交车熄火了”;一会儿,“因大雨二环内许多民居地下室进水”……家在北京,一遇大雨就难免为北京捏把汗。

分析“水淹北京”的原因,专家得出的结论是:除极端天气因素外,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是主因——目前排水设施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传统的灰色雨水排水设施不足以应对城市水涝和雨水污染问题。

单就外观看,北京的确是越来越漂亮了:五环路、六环路……马路越修越宽;亚运村、奥运村的摩天楼和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比也不落伍。闹市街头那一块块冬夏常青的进口草坪、“高价”移栽来的参天大树、火树银花的音乐喷泉、五光十色的夜景工程……表面的北京,俨然一座现代化都市。

然而,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外表光鲜的背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却越来越多,“内伤”也越来越严重。业内专家介绍,北京目前的排水系统相关设施最高仅能达到3到5年一遇的抵御能力。

外国有句谚语:“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资料记载,多雨城市巴黎,100多年来鲜有内涝发生——这得益于地下长达2350公里的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基本上都是石头或砖混结构,十分坚固。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 下水道宽敞程度也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这样的宽度在地面上可以并行2辆汽车,在地下可以划船。为了便于判定方位,巴黎下水道对应路面,标出和地上一样的街名和门牌号码。工人只要熟悉巴黎街道,就不会迷路。因为方位精确,如果行人不小心把钥匙、戒指等物品掉进下水道,下水道工人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求助电话,而成功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建设,70%的资金花在地下,30%的资金花在地上。那么,我们做到了吗?

显然没有。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城市对地上形象工程狂热追逐,却不愿意把钱“埋在地下”——地下管网工程建设远远滞后,城中排污、泄洪管网的老化、损毁严重……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水淹北京”,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有很多课要补。目前,我国70%以上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一年一遇暴雨,一些地级城市甚至连一年一遇的标准都达不到。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项调研显示,近年来我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水淹北京”,还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刻不容缓。城市建设,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对政府部门来说,应当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规划,将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重视面上的“五光十色”,也要重视地下的“四通八达”。一场大雨,其实也是对城市执政者政绩观的最好检验!写到这里,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雨后城市的排水情况,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呢?

2012年“7月21日”,这一天,北京人应该铭记!全中国人都该铭记!但愿77条生命,能唤来“城市的良心”。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编:一微、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